2002年7月的一个午后,在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挖掘机一铲下去,意外发现了两座西汉中晚期的墓葬。棺盖开启的瞬间,现场鸦雀无声——一具女尸仰面而卧,皮肤淡黄却带着柔润的光泽,手指纹路清晰可辨,两千多年的时光仿佛被按下暂停键。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全国,也让“双龙汉墓”成为考古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双龙汉墓千年不腐女尸 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23年前那个燥热的盛夏,看看千年不腐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01
墓坑里的惊世发现
双龙汉墓的发现,充满了戏剧性。当时,连云港石棚山景区(宋代大文豪石曼卿、苏东坡都曾在此游历)游客日益增多,当地政府决定修一条更方便的上山路。谁也没想到,这普通的工程,竟意外凿开了一座沉睡两千年的西汉古墓!
发现古墓的连云港市双龙村 来源:央视网
M1是一座两椁四棺土坑竖穴墓,平面呈“刀”字形,墓室东西长4.2米,南北宽3.6米,残深1.5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部结构:它拥有南北两个椁室。北椁室较大,放置了三具棺木,其中2号棺位于正中,南椁室较小,单独放置了4号棺。
M1墓葬平面、剖面图
图源:发掘简报
连云港博物馆的墓葬棺椁复原图
M2是一座规模略小、破坏严重的残墓,墓室长2.8米,宽1.66米,深2.2米,内有一椁双棺,但尸骨无存,仅出土少量残木俑、铜镜碎片和五铢钱。
M2出土的木俑
图源:发掘简报
当考古人员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打开M1的3号棺时,文章开头那令人窒息的一幕出现了——那具仿佛只是“睡着”了的女性遗骸。她身高约1.58米,去世时年龄大约是55岁。后续的解剖研究揭示了更多惊人的细节:她的大脑沟回依然清晰,内脏器官基本保持完整,肺部还发现了类似炭末的物质。
科学手段复原16岁到18岁的“淩惠平”
这具女尸能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与我们熟悉的马王堆辛追夫人相比,辛追夫人墓葬规模宏大,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还包围着1万多斤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和条件都比连云港墓地好得多。而双龙汉墓非常简陋,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不可避免地对土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棺内女尸为什么能更好地保存下来?再者,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密闭条件,为什么其他3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骨,唯独她能“驻颜有术”?
马王堆汉墓的棺椁
古墓发掘时的场景,肉眼可见的简陋
图源:央视网
02
迷雾重重
墓主身份之谜
双龙汉墓自发现之日起,墓主身份便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焦点首先聚集在3号棺这位不朽的女子身上。 她的身旁出土了一枚珍贵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地刻着四个字——“淩氏惠平”(为方便大众理解,常写作“凌氏惠平”)。龟钮在汉代可不是随便用的, 它象征着身份,通常只有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员或诸侯才有资格使用。一位女性拥有龟钮印,实属罕见。汉代虽有女性封侯的特例,比如吕雉的妹妹,但“淩惠平”是否因此获封?这是第一个扑朔迷离的疑问。
“淩氏惠平”龟钮铜印
更大的谜团在2号棺——“东公”的棺椁内。 这里出土了7件木质名谒(相当于汉代的“名片”或“拜帖”)。上面用墨笔隶书记载的信息令人震惊:弘农太守、河南太守、东海太守、河南都尉……这些当时位高权重的地方大员,竟然都派遣了属官前来吊唁。这强烈暗示着,这位“东公”的身份非同小可,地位至少不低于太守,甚至更高。其中一件名谒上刻着“孤子曲平侯永顿首顿首”,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难道这位“东公”本人就是曲平侯?或者他是曲平侯的父亲?
2号棺上的“东公”二字
图源:发掘简报
7件木质名谒
名谒特写,可以看到河南太守、河南都尉等字样
图源:江苏连云港海州双龙村花园路西汉墓葬的性质
然而,男墓主棺内虽有两枚印章(一龟钮一桥钮),却因锈蚀严重,字迹模糊,他的名字成了悬置二十年的谜案。直到2023年,事情才迎来转机。连云港市博物馆将印章送至拥有先进无损检测技术的上海博物馆。利用X-CT和XRF技术,专家们终于“穿透”了千年锈层,成功解读了印文:龟钮铜印上是“淩舜”,桥钮铜印上是“淩冬君”。困扰学界二十年的男墓主姓名之谜终于解开——他叫淩舜,“冬君”可能是他的字。
男墓主的三枚印章
然而,解开名字并未完全解开身份。出土的龟钮铜印和名谒显示高官吊唁,似乎指向显赫身份。但南开大学刘尊志教授的研究提出:虽然按照汉代的官员等级制度,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贵族、官员才能享用龟纽铜印,但该规定所针对的为官印,至于私印则相对宽松,淩惠平夫妻的的龟纽铜印可以确定是私印,淩惠平则可能是地方低级贵族或一般官更的出嫁之女。
同时综合墓葬规模(小于东海郡太守墓)、陪葬品特点(无陶器、铜容器、敛葬无玉器)等,认为淩舜不可能是列侯,更可能是西汉晚期东海郡高等级官吏的僚属或地方低级官吏。名谒可能是其社会关系的体现,而非其自身爵位的证明。关于其子是“曲平侯永”还是“西平侯于永”的争论,也尚无定论。淩舜之名,在史料中仍无迹可寻。
03
墓中展现的西汉生活志
双龙汉墓虽无惊世骇俗的金银堆积,但其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工艺精湛,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风貌。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华美的漆器。3号棺出土了一件长方形漆奁。它内外都髹涂着光亮的漆,纹饰繁复精美。最特别的是,在盒盖中央和盒身正中,各绘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坐熊,栩栩如生。
彩绘熊纹漆奁
4号棺则出土了一套更为罕见的彩绘漆七子奁:一个大的母奁,里面套着七个小巧玲珑、形状各异的子奁。母奁上装饰着象征祥瑞的瑞兽柿蒂纹,子奁则分别绘有飘逸的云纹、灵动的鸟纹和精美的几何纹。
彩绘七子漆奁
漆奁特写
墓中还出土了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具,让我们得以窥见墓主人生前的点滴:光可鉴人的铜镜、梳理青丝的木梳篦、佩戴在手上的银指环、缠绕丝线的木线绕以及存放缝衣针的漆木针筒。
假发、木梳篦、银指环
木线绕
铜镜
最重磅的文物当属出土于“淩惠平”棺内的彩绘漆木尺,尺子正反两面施彩绘,以黑、灰、白等色绘制了一幅天上、人间的精美画面。一面绘有两位仙人引导两辆轻车,后紧随两骑随从,画面的正前方相向而坐一戴冠仙人;另一面绘有一辆轻车引导一辆庞大的象车,象车中部竖有一面建鼓,两边各有一人手执鼓槌正奋力击鼓,旁端坐二人,车后紧随两骑随从,画面正前方端坐一戴胜仙人。这尺子描绘的是仙境之旅,还是某种神秘的仪式?
彩绘漆木尺(仿制品)
木尺正背面彩绘摹本
图源:从海昏侯墓衣镜看西王母、东王公图像的出现及相关问题
从出土的文物档次看,“淩惠平”和“淩舜”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却非常简陋,出土的文物件数也相对较少,与辛追的3000余件陪葬品相比,双龙汉墓里的文物简直是寥寥无几。种种迹象表明,墓葬应该是在匆忙中进行的,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淩惠平夫妇被匆忙下葬?
04
尾声:仍未解开的谜题
时至今日,“淩惠平”身上依旧缠绕着众多未解的丝线。“淩惠平”不腐是否与棺中的棺液有关?但这些液体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专家对棺液样本的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明明是适于细菌生存的弱碱性棺液,为什么“淩惠平”还能千年不腐?
淩惠平做女红的蜡像
她那把汉尺为什么有象车击鼓而乐的图案?她的印章为何是象征权力的龟钮?她和那个远去的大汉帝国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而她的葬制又为何如此简单?关于淩惠平、淩舜,以及那个时代的故事,仍有太多的篇章,深埋在时光的土壤之下,静待着后人去发掘,去揭开那最后一层神秘的面纱。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