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是赣西地区的中心县城,位于赣江中游西岸。城西郊从北到南环绕着螺子山、真君山、天华山和雄踞禾水出口处的神岗山。城东是开阔的赣江,上接赣州,下达南昌、九江。由于它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且又扼南北交通要道,因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五大将军县——江西吉安(46人):
中将:刘西元、李作鹏、肖望东、吴富善、余秋里、周 彪、周贯五、袁升平、梁必业、梁兴初、彭 林、彭嘉庆、蔡顺礼等13人;
少将:王力生、王茂全、邓龙翔、任昌辉、刘昂、刘世湘、刘华春、刘华香、刘贤权、刘绍文、杜文达、李元、李铨、李木生、杨怀珠、肖大荃、肖荣昌、张太生、欧阳家祥、罗通、罗文坊、胡云生、胡备文、钱 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 行、曾光明、曾如清、谢 斌、廖鼎琳、黎有章等33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是江西革命势力尤其是武装革命势力最发达之区域”。初期,赣西党、团特委常驻吉安城内,建立了中共吉安城区区委,为配合农村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割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1929 年冬至1930年秋,长达一年之久的 “十万工农下吉安” 的大规模武装斗争,震动全省,影响全国。在此期间,离吉安城五六里的近郊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配了土地。
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是红军初创时期第一次夺取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胜利。毛泽东、朱德等亲自领导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存在时间最长的省级革命政权 ——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吉安解放 45 天,建立了吉安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吉安市委和市苏维埃政府。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吉安人民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 “围剿”,成千上万的吉安人民的子弟踊跃参军、参战,从此走上漫长的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停战协议,挑起全面内战。194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吉安地下党组织重新恢复和发展,领导人民群众与垂死挣扎的国民党法西斯进行了勇敢而机智的斗争,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吉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四兵团第37师成功解放了南昌、新干等地,这标志着吉安全境解放的序幕已经拉开。7月,解放军发动了湘赣战役。二野4兵团第13、14、15军与5兵团第18军在新干、崇仁、乐安一线展开激战,共同向吉安挺进。
1949年7月16日,解放军第40师占领了吉安城,吉安解放。中共吉安市委和吉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
基本力量是原东龙(东固和南龙)游击队和永吉(永丰和吉水)游击队。东龙游击队是 1927 年 10 月在吉安县东固建立起来的最早的一支游击队,赖经邦任队长,段起凤任副队长;永吉游击队则是 1927 年 11 月在永丰县潭头由永丰、吉水两支小游击队合并成立的,队长吴江。东龙和永吉两支游击队,均活动于吉安、永丰、吉水三县边界,并经常协同作战。1928 年 2 月,两支游击队合并,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地部分工农编成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共 100 多人,枪 80 余支。下辖3个区队和1个政治宣传队。第一区队队长梁人杰,指导员朱继武;第二区队队长萧大鹏,指导员郭梅;第四区队队长杨金芳,指导员邓知非;政治宣传队队长曾炳春(兼)。纵队设有士兵委员会。
队长 吴江(1928.2~1928.2)段起凤(1928.3~1928.9)
党代表 赖经邦(1927.12~1928.2)詹天龙(1928.3~1928.5)曾炳春(1928.6~1928.9)
七纵队成立后,活动范围更广,除吉安、永丰、吉水外,还活动于兴国、于都、乐安,并渡过赣江到达新喻、分宜、安福等地游击。1928 年 9 月,与第九纵队合并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
2、江西工农革命军第八纵队
由北洋军阀残部改编而成。大革命失败后,吉水县的白沙、冠山一带,有一股北洋军阀残部在那里进行抢劫活动。在当地党组织的争取教育下,使他们接受收编,于 1927 年 12 月底在白沙成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第八纵队,纵队长何金山,下设三个中队。中共赣西特委从第七纵队抽调邱连坤等三十多名党团员到第八纵队做政治工作。但何金山等人对革命缺乏认识,不愿受革命纪律约束,自由散漫,在 1928 年 3 月攻打永丰县城战斗中不听指挥,经中共赣西特委批准,解决其反动分子,撤销其番号,一些士兵被编入第七、九两纵队,后编入江西工农红军第二团。
3、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
是在吉安县北境的油田游击队的基础上改编的。1927 年 7 月大革命失败后,吉安县延福区油田七里坪的共产党员李锦云等人先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这时,国民党军队第八师某部排长李育青,带 20 余人、19 支枪开小差流窜于吉水阜田、吉安油田和新喻、分宜边界的一带山区。一次,他们抢劫了国民党军队解送的鸦片后,避匿于油田七里村,李锦云等即借机向他们宣传革命,终于说服李育青等人参加革命,组成油田游击队,李育青任队长。
游击队组成后,吉安、吉水等地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刘公任、郭士俊、罗万一、郭象贤、刘彦昌、罗高安等到游击队工作,成为延福地区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不久,又从新喻、吉安等地动员一部分枪支,延福地区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纷纷参加这支部队。1928 年 2 月,在油田游击队的基础上,吸收部分农民赤卫队员,改编成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全纵队 200 余人,枪 160 余支,下分 3 个中队。
九纵队成立后,在赣江西岸的吉安、吉水、峡 、新喻、分宜、安福等县的边界活动。1928 年 3 月调往吉安东固整训后,与第七纵队一道活动于兴国、永丰、吉安、于都一带,同年 8 月调回吉安延福,9 月与七纵队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
队 长 李育青(1927.12~1928.2)李韶九(1928.3~1928.8)
党代表 金万邦(1928.3~1928.8)
4、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
由七、九纵队合编而成。1928 年 8 月,中共赣西特委调七纵队到赣江西岸和第七纵队一起,游击于分宜、新喻、安福等县,队伍也进一步扩大。
为了更好地提高指战员的军事政治素质,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同年 9 月,七、九两纵队奉中共赣西特委之命开赴吉水县阜田整训,并在特委秘书长李文林主持下进行改编,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
红二团下辖;3个步兵连,1个特务连和1个政治宣传队,全团300余人,160多支枪。直属中共赣西特委指挥。活动范围为吉安、吉水、永丰、乐安、 宜、南丰、于都、兴国、泰和、峡江、新喻、分宜、安福等县。
江西工农红军第三团的成立,使赣西南地区有了第一支团以上的地方红军部队,使这一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向前推进了一步。1930 年 1 月,中共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红五军军委在遂川县雩田圩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二团与三、四、五团合编为红六军。
团 长 李文林(1928.9~1929.5)副团长 李韶九(1929.6~1930.1)政 委 段起凤(1928.9~1929.2)
5、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
由赣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和北路二大队合编而成。
1928 年 9 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在吉水县阜田成立后,随即开赴赣江东岸游击。为了保卫以油田为中心的吉安、吉水、峡江、新喻、分宜、安福等县边界苏维埃政权,红二团东渡时,留下一部分武装,组成赣西游击第一大队。后来,又与当地一些土匪联合,解决其枪械,得枪四十余,使游击大队发展到 130 多人枪。1929 年 8 月,与北路游击队二大队合编为红军第三纵队,纵队长杨云清;年底,改称江西独立第三团。1930 年 1 月,与红二、四、五团合编为红六军。
团 长 柯武东 政 委 袁振亚
8,湘赣边界红军独立一团
1929 年三四月间,中共湘赣临时特委将被打散在井冈山的红五军武装人员及各县抽调的武装人员编成湘赣边界红军独立一团,下设两个营。5 月,该团编入红五军第六纵队。
团 长 王 佐 副团长 李 灿
9、红六军
1930 年 1 月,由江西工农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合编而成,下设 3 个纵队。同年 6 月改称红三军。军 长 黄公略 政 委 刘士奇 (后) 陈毅 政治部主任 毛泽覃。军以下是旅的建制,原红二、三团为第一旅,近1600人,800余支枪;红四、五团为第二旅,有枪600余支。后改称纵队,并增加第三纵队建制。
10、红三军
1930 年 7 月,遵照中央指示,红六军改称红三军,仍设 3 个纵队。军 长 黄公略 政 委 蔡会文 参 谋 长 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 曾日三;下辖;第一纵队司令 柯武东 政 委 李韶九,第二纵队司令 罗炳辉 政 委 王如痴,第三纵队司令 徐彦刚 政 委 刘作述。
10月,部队整编,改为下辖三个师。
第七师师长周子昆(后陈伯钧),政委李涛。下辖第19、20、21团。19团团长龙入云,政委殷超(后宋裕和、符竹庭接任)。20团团长姚金香。21团团长彭万龙,政委符竹庭。
第八师师长龙芝道(后刘畴西、李聚奎),政委戴奇(后王如痴),参谋长钟声楼。下辖第22、23、24团。22团领导不详,23团团长李天柱。24团团长凌扬胜。
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后刘英),参谋长李剑平。下辖第25、26、27团。25团政委易荡平。26团领导不详。27团团长李聚奎(后周振国),政委贺水光(后旷文洪)。
1933年1月,第三军取消,第七、九师归第一军团直属,后与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11、红二十军
1930 年 6 月底,赣西南特委决定,将赣西南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第二十纵队,以及东路的三十纵队所编成的第一、二、三、四纵队,以这4个纵队为基础正式组建红军第二十军,并在吉安县陂头村正式宣告成立。全军共有人枪2500余,下辖172团、173团两个团。10月,又组建174团、175团。军部直属有卫生队、机枪连、教导队。同年 10 月,归江西省行动委员会指挥。军 长 曾炳春 政 委 刘士奇 参 谋 长 陈伯钧 政治部主任 谢汉昌。1931年7月,二十军的番号被取消,余部分别编入红三、四、十二军和湘赣独立师。
12,永吉泰特委管辖永吉泰师(即独立第 5 师)
师 长 肖 克(1931.6~1931.10)
13, 永龙独立营
1934 年 10 月,永丰和龙冈县委合并后,将精减下来的机关工作人员组成永龙独立营。1935 年 1 月,遭国民党 “围剿”,独立营被冲散。
营 长 李绍林 政 委 袁 干
14、新淦独立营
1933 年 5 月至 6 月上旬,新淦县先后组建了七琴区游击队、润陂区游击队、麦斜区游击队和丰乐乡游击队。6 月 10 日,在七琴区中乡钱塘村,将七琴区游击队和润陂区游击队合编,成立新淦独立营,有 520 余人,步枪 460 余支,驳壳枪 8 支,轻机枪 1 挺。1934 年 5 月,在黎山被国民党军包围、冲散。
营 长 江胜辉(1933.6)代营长 赖子奎(1933.6~1933.12)营 长 江胜辉(1934.1~1934.5)政 委 王子贞(1933.6~?)
15、新淦警卫连
与独立营同时同地组建,130 余人,步枪 100 余支,短枪 7 支。1934 年 5 月,独立营被冲散后,警卫连解散。
连 长 郭崇山(1933.6~1934.5)指导员 张 ××(1933.6~?)
16、新淦赤少师
1933 年 7 月成立,下辖 4 个团(12 个营,26 个连),4060 余人,主要武器是大刀、梭镖、鸟铳等。配合独立营作战。独立营离开新淦后,赤少师亦解散。
师 长 刘宗根 政 委 周才仕
17,游击队
固江、永和、指阳、栗塘区游击队
1931年3月,4个区的游击队相继成立。固江游击队队长萧泽光,有队员80多人,枪30余支;永阳游击队队长刘达,政委萧克忠,有队员60多人,枪20余支;指阳游击队人队员40多人,枪10多支;栗塘游击队队长李衡玉,政委何行春,有队员30多人,枪10多支。1933年底,指阳游击队和泰和县早禾游击队合编为指早游击队,队长欧阳祥连,政委胡润山,有队员200人,枪100余支,活跃在敖城沿河一带,后编入直远游击队。
东固游击队
1933年下半年组建,队长李继。1934年初编入东潭独立营,接着,东固又重建一支游击队,有队员80余人,枪40多支。
18,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的成立
吉安国共合作谈判成功后,陈毅根据谈判协议的规定,在吉安城区内聚拢了肖须知、曹沔胜等几位红军长征后失散的军政干部,开始筹建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1937 年 11 月中旬,在陈毅的主持下,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在吉安市仁山坪 3 号正式挂牌成立,主任郭猛,副主任韦瑞珍。不久通讯处迁至盐桥、豆芽井等地。12 月中旬,郭猛调南昌筹建新四军军部,韦瑞珍接任通讯处主任。工作人员有刘全、肖须知、曹沔胜、周淑女等。
19,赣江游击纵队
1949年1月成立了以蔡敏为领导人的赣江游击纵队(简称赣江纵队),以统领吉安各地的游击武装。至吉安解放前夕,共建立了 5 千多人枪的游击队伍,包括赣江纵队第四支队、杨岭支队、湘赣边支队、万安游击队、吉安义勇警察队、恩江支队、万安石塘游击队、安福兴文游击队、安福石桥游击队、梅花山根据地武装、赣江纵队第七支队等。这些游击队在地下党领导下,开展了英勇的游击战争,配合了各县解放。
20,吉安军分区
6 月 30 日于南昌召开的第三次省委会上,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吉安军分区,李立、李庭序、吴青光、白步洲、曾敬烦、于英川为地委常委,李立任地委书记,李庭序任地委副书记兼专员。会议还决定成立吉安分区所属的吉安市和吉安、吉水、永丰、峡江、万安、泰和、遂川、莲花、安福、永新、宁冈等 1 市 11 县的中共委员会、人民政府,并初步拟定了主要领导人名单。7 月 9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五七师奉江西军区的命令,从师直属队抽调部分干部正式组成吉安军分区,曾敬烦为司令员,邓忠仁为副司令员,李立兼任政治委员,于英川为副政治委员。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