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美国将对华输美商品关税提高至145%,中国反制也将对美国产品加征125%的关税。
所有人都在担心,这一来一回的“税务绞杀”会让消费者和企业各自勒紧裤腰带。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些看似“土生土长”的品牌却早已被外资收入囊中。
它们一面依靠中国市场日进斗金,一面又在全球产业链中灵活穿梭。
这些品牌如何“潜伏”在中国,却还能挺立于风口浪尖?那场看似惊险的贸易迷局,背后到底隐含着怎样的资本暗流?
1. 哈尔滨啤酒
哈尔滨啤酒诞生于1900年,当时由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创办,1950年之后归国营所有,随后又在90年代经历外资合资的洗礼。
2004年,美国安海斯-布希(即百威英博前身)以99.66%的股权彻底拿下哈尔滨啤酒。
从此,这个带有“中国最早啤酒”头衔的企业,已正式纳入全球啤酒帝国版图。
2025年4月的关税战硝烟正浓,美国和中国互加高额关税,偏偏像啤酒这种日常消费品由于本土化生产,大多数成本都在国内采购。
原料大麦确实对进口有一定依赖,但哈尔滨啤酒在国内布局了大批原材料供应商,从而迅速降低了加税冲击。
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时,哈尔滨啤酒净利润同比还逆势上涨12%。
百年品牌保留了“国货”印象,还加码赞助中超、冰雪节,牢牢把“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和啤酒绑定在一起。
2. 金龙鱼
金龙鱼的包装上永远是熟悉的图案,可它的母公司却是注册在新加坡的丰益国际。
益海嘉里在中国布局粮油业务的“广度”之大令人称奇。
从食用油、大米到面粉,再到调味品,金龙鱼几乎渗透进老百姓的餐桌日常。
到2023年,丰益国际总营收中有51%以上来自中国。
当2025年关税再度升级,美国大豆价格水涨船高,丰益国际却早已另辟蹊径——一方面加大“一带一路”国家的大豆、大米采购比例,另一方面在黑龙江、河南等地亲自投资大豆基地,努力提升国内供应自给率。
表面看来,关税是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兵戎相见,但对这些跨国资本而言,他们拿着新加坡护照、操着全球资源,到哪儿都能找到可替代的供应链。
3. 双汇
许多国人都知道双汇,但更津津乐道的是它在2013年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的壮举。
那次大手笔,引发了海外对中资买家垂涎美国猪肉资源的讨论,也挑战了美国外资审查的底线。
可最终,双汇还是拿下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猪肉企业。
双汇因有在美国市场的生产平台,得以将一部分产品在当地加工,再经东南亚转运回中国,巧妙绕开部分关税壁垒。
况且我们如今对美国农产品关税提升,也会对国内猪肉价格造成一些波动,但双汇得益于在全球多地布局生产,可以左右互搏,在全球市场继续维持产业龙头地位。
2025年,冷鲜肉市占率一举突破35%,让人不得不感慨,这看似是个“国货”品牌,却完全具备全球化运作的手腕。
4. 大宝
和别的品牌相比,大宝堪称“国货之光”的象征,起初是北京三露厂的明星产品,后来在2008年被美国强生以24亿元收购。
到了2023年,强生将消费者健康业务拆分为美国科赴(Kenvue)集团,大宝也随之被纳入这个新实体之下。
2024年一则“国家药监局抽检大宝SOD蜜不合格”的新闻更是让消费者人心惶惶,最终证实是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货。
然而负面舆论早已造成品牌信任度的下滑。
再加上近年来国货美妆迅速崛起,大宝原本的“价廉物美”定位显得有些乏力。
作为外资麾下的一员,它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据度一路下降到可怜的8%。
5. 味好美
上世纪80年代末,味好美踏足中国市场,围绕中餐的风味需求推出过“麻辣香锅”、“十三香”等定制化调料。
凭着对本土餐饮口味的准确拿捏,它逐步从干式调料扩展到湿式酱汁。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有自媒体曝光预制菜添加剂问题,点名一些美资调料品牌标准不符合中式烹饪健康观念。
一时间,味好美被裹挟进食品添加剂的舆论漩涡之中。
无奈之下,它只得紧急展开公关,通过央视和省级卫视做了多次澄清,宣称其产品符合中国国标。
即便如此,情感因素对消费的影响难以估量,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民族情怀和安全感。
当越来越多跨国品牌打上“中国化”标签时,也意味着他们正游走于贸易保护和国际分工的缝隙之间。
2025年4月,美国祭出145%的对华关税,对消费品零售商沃尔玛、好市多等造成很大冲击。
据统计,2025年3月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同比下降了27%,他们要么急着在东南亚找替代,要么把这笔成本嫁接到终端消费者身上。
与此同时,中国反制加征125%关税,这对于美国大豆、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出口商不啻重拳。
然而我们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大豆短缺会推高猪饲料价格,进而影响国内猪肉行情。
可在产业层面,外资粮油企业依靠全球产能调度,加速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布局。
丰益国际干脆把研发中心搬到上海,以避免牵扯过多跨国审批流程。
同样的商品,如果消费者明确知道它是纯正的“中国品牌”,往往会产生更深的情感依赖。
但当这种身份出现反转,难免让人心生矛盾。
根据2024年的麦肯锡报告,近49%的中国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偏好本土品牌,认为它们在品质方面不输外资,这种观念在“国潮”盛行的大环境下尤为明显。
同时在母婴、食品安全等涉健康领域,老牌外资依然保有一定公信力。
而随着国产品牌如鸿星尔克、白象等的高调“真国货”形象不断深入人心,“民族情绪”与“理性价比”之间的冲突体现得更明显:年轻一代在动情时自发支持国货,但在实际消费中,也会考虑产品口碑、质量和价格综合因素。
并且中国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法》,对粮油、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外资控股做出更加严格的限制,丰益国际不得不部分出售中国境内的某些压榨厂资产,以符合新规。
市场上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比如VIE架构被部分自媒体称作“外资潜伏”的秘密武器,企业的股权关系纷繁复杂。
外资品牌是否会利用这样的结构规避监管?一方面,政策层面确实加强了审慎审查,另一方面,跨国企业常有强大的法律和财税团队,迂回避过各种掣肘。
与此同时,化妆品和食品领域也在2024年出台了新的注册备案政策,加大对进口原料和产品的检测频次,这就让部分外资品牌陷入拓展与合规的两难中。
虽然这五大品牌背后各有不同的故事,但它们共同的“潜规则”是:保留国民度,深耕本土化,与中国的供应链和文化绑定。
哈尔滨啤酒的“土味”来自它对东北冰雪文化的深耕,还会倾力赞助各类体育赛事,甚至主打“故乡的味道”。
从资本层面看,其实背靠百威英博的全球采购体系,以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成本控制。
2025年关税提升后,啤酒成本易受进口麦芽或大麦影响。
但它在国内建厂、与中粮等大型粮食企业合作,令它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海外关税冲击。
最终财务报表也证明,只要国内消费者依旧认可它的品牌调性,销量就能维持在前五的市场份额。
金龙鱼在中国拥有上千条生产线,渗透到米面油的方方面面,覆盖了约2800个县城的销售网络。
它背后的丰益国际在新加坡、东南亚大规模种植棕榈油,又能把中国粮油加工基地做得规模化。
这种上下游紧密协同,让它对突如其来的关税波动有较强的缓冲。
2024年央视报出的“调和油成分问题”一度打击其口碑,但金龙鱼凭借超强渠道覆盖带来的便利度,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最常见的厨房选择。
等到2025年关税战升级,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虽然还在,但它会想方设法扩大南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豆合作,短期内难以撼动其市场霸主地位。
双汇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真正实现了“买下美国猪肉企业,反向输出中国市场”的跨国操作。
2024年时,中美猪肉市场的贸易额居然还增长了18%,因为猪肉在中国依旧供不应求,价格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关税摩擦背景下,双汇的两地供应链还是相对活跃。
他们可以将美国工厂的产品部分以RCEP途径先转运东南亚,再进口到国内,省去了直接面对美国对华出口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
此外双汇也在不断加大对国内养殖体系的投资,降低对美国原料的依赖。
大宝过去靠“物美价廉”在国内闯出一片天,但外资收购之后并没有给它带来高端转型或形象升级。
强生时期,大宝几乎被当作低价产品线,错失了化妆品行业高速增长的高端化与细分化机遇。
2024年抽检“乌龙事件”让市场更加困惑,最终更严重地损害了品牌形象。
如今大宝在外资矩阵里只是一块业务板,而本土消费者的护肤理念已在转向更专业、更细分的需求。
新国货护肤品凭借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和成分升级,不断蚕食着大宝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
“晚一步转型” 正是大宝走下坡路的最大隐患。
味好美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是因为它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研发符合中式餐饮口感的复合调料。
酒店和餐饮连锁渠道一直是它的主要战场,尤其在麻辣烫、辣椒粉等调味品领域占了相当的份额。
可2024年的“预制菜添加剂”争议,唤起大众对美式标准和本土健康观念的冲突。
味好美虽及时澄清,但舆论已经造成一定影响。
痛定思痛后,它开始强调更天然、更健康的产品理念,并在武汉、广州加大本土原料采购的比例。
关键在于餐饮企业需要稳定且大批量的调料供应,而味好美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已有多年积累,因此市场地位仍难以被一时撼动。
回到那个疑问:要是明天这些“伪国货”真的集体从中国市场撤走,我们失去的或许是相对成熟的全球供应链和多元化选择,但也会迎来本土品牌的加速崛起。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品牌归属早已越过单纯的国界之分,资本早就悄悄蔓延到世界每个角落。
经济全球化像滚滚东流的江河,时不时会遇到贸易争端的激流险滩,但也在震荡中塑造更均衡的产业格局。
哪怕是一场“关税大棒”的较量,也难以让这些跨国资本真正退出。
或许我们更期待一个开放又自立的中国市场,让优秀的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良性竞合,共同提升品质和服务。
到那时,所谓谁控股了谁,也许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不再是最纠结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