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抢147亿资产后,欧盟再威逼中企交出技术,中方三个反对打脸

文 | JXY

编辑|青橘罐头

前言

最近这段时间,中欧之间的经贸摩擦骤然升级,成为了国际社会严重新的焦点。

在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冻结中企147亿资产的余波未平,欧盟又放出更狠的招数,计划强制在欧中企向欧洲公司转让核心技术,否则就封杀其在欧投资资格。

面对这波"抢资产+逼技术"的连环操作,中国外交部做出强硬反击,用三个斩钉截铁的"反对"直接亮剑,戳破了欧盟所谓"公平竞争"的虚伪面具。

而双方这一系列的经贸博弈,更是让双方的关系走向了一个未知的十字路口。

147亿资产遭冻结

这场经贸冲突的导火索,是荷兰政府对中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的粗暴干预,随着闻泰科技公告的披露,一桩涉案金额达147亿元的资产冻结事件彻底浮出水面。

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理由单方面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调整甚至人员变动,为期整整一年。

更蹊跷的是在荷兰政府出手前,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已提前向当地法庭申请"临时措施"。

最终导致中方委派的CEO张学政被暂停职务,股权转让被强制推进,整个过程像一场早有预谋的"控制权更迭"。

闻泰科技在公告中对荷兰政府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而外界很快发现了背后的推手。

美国从2025年6月就开始向荷兰施压,警告若不换掉中国籍管理层,安世半导体将面临更严厉的出口限制。

而荷兰冻结资产的时间点,恰好卡在美国9月更新半导体出口规则之后,这种时间上的高度重合,暴露了其被动跟风的本质。

这种"随意冻结资产"的做法,彻底动摇了中企对欧洲投资环境的信任基础,今天能以"安全"为名冻结芯片企业,明天谁又能保证其他行业不会遭遇同样待遇?

面对荷兰的强权操作,中方的反制没有丝毫迟疑,10月15日商务部正式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意味着荷兰虽然"接管"了企业控制权,却失去了最核心的生产供应链支撑,完美诠释了"谁掌握产业链,谁才有话语权"。

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中荷资产冻结争端白热化之际,欧盟又抛出了更过分的要求。

欧盟威逼中企转让技术

这项计划的针对性极强,虽然计划中明面上说的是针对所有的非欧盟企业,但是其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针对中国的制造业。

具体领域锁定在汽车、电池等中国具有优势的关键制造业,要求中企不仅要转让技术,还要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和劳动力,在欧盟境内实现超过50%的产品增值,甚至可能被强制要求成立合资企业。

欧盟官员的表态更是将这种霸权逻辑摆上了台面,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后宣称: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但前提是这些投资是真正的投资。

他将所谓“真正的投资”解读为,需把技术转移至欧洲,恰似欧洲公司于中国开展投资时的做法。

欧盟计划"效仿中国"的说法站不住脚,中国从未将技术转让作为外资准入的强制条件,而欧盟的措施却赤裸裸地将市场准入与技术剥夺捆绑,这是典型的保护主义行径。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措施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被纳入欧盟"工业加速法案"提案,预计2025年11月正式出台。

一旦落地在欧中企将面临"要么交技术,要么出欧洲"的残酷选择,中欧经贸关系的"压舱石"将遭受严重冲击。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方并未坐以待毙,在记者会上给出了明确答案。

中方三个"反对"硬核回应

发言人林剑用三个层次分明的"反对",系统驳斥了欧盟的错误行径,每一条都直击要害,具体为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采取保护主义、歧视性做法。

三个"反对"背后,是中方清晰的立场:支持基于市场原则的互利合作,但绝不接受强权逻辑下的利益掠夺。

正如外交部所言,中方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坚定,任何歧视性做法都将遭到坚决回应。

欧盟这波"抢资产+逼技术"的操作,看似是为欧洲工业"保驾护航",实则正在将自己拖入双输困局。

安世半导体的冻结直接引发连锁反应:生产线停工导致全球汽车芯片供应紧张,欧洲本土车企首当其冲。

更严重的是投资信心的崩塌,当"合法资产可能被随意冻结"成为现实,不仅中企会犹豫是否赴欧投资,其他国家企业也会对欧洲市场的安全性打上问号。

此外强制技术转让根本无法真正提升欧洲竞争力,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已因外部打压明显加速,而欧洲若失去中国市场和技术合作,反而会丧失创新动力。

在当今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欧盟此举的本质无异于构筑“技术孤岛”,其行为逆全球化潮流,既损人也终将不利己,更是会阻碍全球科技协同发展进程。

半导体产业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需要全球协同分工,荷兰冻结资产、欧盟逼抢技术的行为,正在让这条产业链变得碎片化。

中国半导体协会就指出,这种选择性、歧视性做法,最终会破坏开放贸易原则,让所有参与者都付出代价。

这场中欧经贸博弈的本质,是全球技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全球技术格局正在重构

欧洲试图通过强权手段维持其在传统制造业和高端技术领域的优势,而中国则在外部打压下加速技术自主化,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从施压荷兰管制光刻机,到推动欧洲限制中企投资,美国一直试图将欧洲绑上其"技术围堵"的战车。

但欧洲的利益与美国并非完全一致,美国《芯片法案》早已损害了欧洲企业的利益,如今欧盟又要为美国的战略目标牺牲中国市场,这种"损己利人"的做法正在引发欧洲内部的反思。

中方的应对则展现出"有理、有利、有节"的特点,从稀土管制到出口限制,反制措施始终瞄准欧洲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避免了全面对抗。

而三个"反对"的表态,则始终站在多边规则的制高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这种"精准反制+规则辩护"的组合拳,既维护了自身权益,又守住了道义立场。

未来这场博弈可能还将持续,欧盟的技术转让措施能否在11月顺利出台,取决于其内部的利益平衡。

而中方的反制工具箱里还有更多选项,从扩大稀土管制范围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能对欧洲形成有效制衡。

但无论博弈如何发展,有一点已经清晰:靠"抢资产""逼技术"的霸权手段维持竞争力的时代已经过去。

147亿资产的冻结也好,强制技术转让的威胁也罢,都挡不住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当欧洲在封闭的圈子里寻求"安全感"时,中国正在开放合作中构建新的技术生态。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或许早在中方说出三个"反对"时就已注定,尊重规则者得天下,强权掠夺者失人心。

信源来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财经   中方   欧盟   资产   技术   欧洲   荷兰   中国   半导体   美国   技术转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