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铁血手腕,威震四方。
但在一场寻求长生不老的求道之旅中,他遇到了一位道士。
这位道士,虽然具备一些预言的能力,却不小心触动了朱元璋的禁忌。
当朱元璋询问自己的寿命时,道士竟回应:“比我多活一日。”
这句看似平常的回答,却让朱元璋怒火中烧,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回答,竟让朱元璋如此愤怒?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含义?
洪武五年的一个秋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终于又找到机会微服私访。
自打称帝以来,朝政日繁,鲜少有闲暇时光。
这一日他特意挑选了几个亲信贴身侍卫,悄悄来到了这个远在京城之外的小县城。
豁然开朗的街景,竟是出乎意料的萧条。
满目皆是衣衫褴褛的老弱,骨瘦如柴的饥民,破败的街道两旁,不时传来几声虚弱的哀嚎。
朱元璋微蹙着眉,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方才过了丰收的秋,怎么会有如此惨状?莫非真有什么妖人在作祟?
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乞丐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瘦弱的身躯竟在人群中格外引人瞩目。
朱元璋凝神细看,目光与老乞丐望了个正着。
老乞丐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竟慌不择路地逃开了。
朱元璋心下奇怪,吩咐身边侍卫:"把那乞丐给我找来,我有话要问他。"
狡猾的"活神仙" 侍卫领命而去,没多时就带回了那个瑟瑟发抖的老乞丐。
乞丐见到朱元璋,先是一愣,旋即双膝跪地,颤声道:"小的有眼不识泰山,竟冲撞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
朱元璋并不言语,只是盯着乞丐看了许久。
半晌,朱元璋幽幽开口:"老丐,你可知这县城里,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饥民?"
老丐闻言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便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自打去年县城来了一位道士,自称'活神仙',会算命看相,很多百姓都去求他,希望知晓自己的前程命运。"
"这有何稀奇?江湖郎中骗子而已。"
朱元璋冷哼一声。
老丐连忙摇头,一脸惶恐地解释道:"大人息怒,那位道长说,今年县里将有大灾,唯有大家把余粮都贡献出来,才能度过此劫。
百姓们一听,都慌了,生怕灾祸降临,便都把家里的粮食交了出去。
谁知道灾祸并没有降临,反倒是大家都揭不开锅了..."
听完这番话,朱元璋双眼圆瞪,怒不可遏:"胡闹!这等惑众的妖道,岂能留他祸害黎民百姓!来人,即刻带我去见那妖道!"
"比我多活一日" 循着老丐的指引,朱元璋很快就来到了那个道观。
远远望去,香火鼎盛,门庭若市,对比萧条的县城,这道观倒显得富丽堂皇起来。
朱元璋二话不说,大步流星地走进道观,只见道士正端坐在蒲团之上,双目微闭,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大胆妖道,竟敢如此惑众!今日我就要看看,你到底有何能耐!"朱元璋开口便骂。
那道士悠悠睁开眼,见到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竟是丝毫不见慌乱。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躬身拜道:"原来是大人驾到,小道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朱元璋冷笑道:"我看你倒是淡定得很啊!既然你号称能算人祸福,不妨也给我算上一卦,看我能活几年?"
道士闻言,眼神微闪,似乎有些迟疑。
半晌,他朗声道:"大人乃真龙天子,寿与天齐。
依小道看来,大人寿比小道多一日便是了。"
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拍桌案:"放肆!你是说,你能知晓我的寿数?简直痴人说梦!来人,给我拖下去斩了!"
身后侍卫应声而出,将道士拖走。
道士并没有挣扎,临了还不忘对着朱元璋拜了拜:"大人明鉴,小道不过实话实说。
大人若第二日还安好,便可知小道所言非虚。"
消息很快传遍了县城。
有人窃窃私语,说这位大人恐怕是自取灭亡;也有人暗自庆幸,终于有人能替他们出这口恶气。
而朱元璋却并不在意旁人的反应。
接下来的几天,他频频在县城里露面,仿佛是要用自己的安然无恙来证明那道士不过是个骗子。
三日后,朱元璋来到文武百官面前,大声宣布道:"三日前,妖道谬称能知朕之天寿,狂言妄语,惑乱人心。
今朕安然无恙,可见此人乃是披着道士外皮的江湖骗子!天下百姓,切不可轻信谗言,误入歧途!"
文武百官闻言,无不拍手称善。
一时间,道士骗人的事迹传遍京城,人人唾骂。
而那些曾献出余粮的百姓,也渐渐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纷纷要求赈济救助。
这一系列事件,朱元璋处理得干脆利落,百官无不拜服。
然而,鲜有人知,其实早在他还是个乞儿时,也曾遇到过一个奇特的道士。
那一年,朱元璋十六岁,还是个寄人篱下的穷小子。
一日行乞至一破庙前,庙中一老道喊住了他,要给他卜上一卦。
朱元璋心存侥幸,便从衣襟里掏出一个铜板,说如果真给卜得准,这枚铜板就归他。
老道也不推辞,接过铜板,盯着朱元璋看了半晌,忽地一拜到地。
"小兄弟真是天人之姿、龙凤之才,他日必能身居高位、富贵荣华,小道不过是想借你一个吉兆,望你他日飞黄腾达,也莫要忘了在下啊。"
彼时的朱元璋还只是个乳臭未干的穷小子,自然不信这番鬼话。
可老道接连说了几桩他的过往以及独门相术,倒也让朱元璋心生敬佩。
后来果不其然,朱元璋果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在那个人人想要巴结权贵的年代,算命这种事情再寻常不过。
有的道士靠着一张利嘴,便能骗得百姓信任;有的道士则凭借几分真本事,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
但不管是真本事还是花言巧语,在真正的权力面前,都不过是云烟罢了。
洪武十四年,刘伯温进京觐见。
刘伯温是大儒,精通天文数理,朱元璋对他十分敬重,常常留他在宫中饮酒谈天。
这一日酒过三巡,两人话题渐渐转到了算命一事。
朱元璋笑着对刘伯温说:"先生精通术数,你说,这天下间妖道如此之多,如何区分真假呢?"
刘伯温沉思片刻,答道:"妖道惑众,往往靠蛊惑人心蒙蔽真相。
若要鉴别真假,唯有以史为鉴,用人伦常理来衡量。
若是言语怪异,逻辑混乱,又迎合人心,大多可断为妄言。
反之,若能以理服人,言之有物,才可信几分。"
朱元璋点点头,又说:"先生所言甚是。
朕年少时,也曾遇一算命道士,他不图钱财,但言语中大有文章。
后来朕果真飞黄腾达,这才更信他几分。
不同于那些妖道,此人当真有几分本事。"
刘伯温闻言,举杯向朱元璋敬道:"陛下圣明。
世人往往被假象迷惑双眼,不能明辨是非曲直。
惟陛下上位以来,不为表象所惑,多番考验那些鬼话之人,假者无所遁形,妖孽尽显原形。
陛下爱民如子,宵衣旰食,妖魔鬼怪岂能惑乱圣心?小臣敬陛下一杯,愿陛下千秋万载,剪除天下之邪魔外道,护佑黎民百姓!"
朱元璋闻言大喜,豪迈地饮下此杯,意气风发地说:"有卿辅佐,朕自当竭尽全力,为黎民百姓谋幸福,让歪理邪说无处藏身!"
帝王与妖道,原本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却因为种种机缘,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在朱元璋面前,有人用花言巧语换取信任,有人凭一己之见谋求认同,但在铁腕雷霆的大明王朝,任何不经世事的歪理,都只能成为过眼云烟。
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一生坎坷,却始终不曾忘记爱护百姓、惩治腐败的初心。
他雷霆手段斩妖除魔,更靠睿智见识辨明真伪。
在这个英明决断的君主治下,又有哪个妖魔鬼怪,敢说自己能胜天半子呢?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