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杀降,为什么左宗棠不遭诟病?

近日湖南电视台连续播出《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一部反映民族英雄左宗棠辉煌历史功绩的纪录大片,也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杀降"往往被视为有悖人道的污点,白起坑赵卒、项羽屠秦降,千年来常遭诟病。但同为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对部分投降的叛军采取严厉处置,却鲜少背负骂名,反而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这种历史评价的差异,藏着乱世中的生存逻辑与特殊语境下的价值标尺。

一、 降者非"顺民":特殊叛乱中的身份困境

左宗棠面对的"敌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义军,而是掺杂着民族矛盾与分裂野心的叛乱势力。在陕甘回乱中,部分叛军以宗教为旗帜,实施种族仇杀,仅陕西一省就有数百万汉民遇害;新疆的阿古柏政权则勾结外国势力,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割裂。这些叛乱者的行为,已超出"官逼民反"的范畴,触及了民族生存与国家统一的底线。

当部分叛军假意投降时,往往暗藏复叛之心。他们或保留武装、占据据点,或利用谈判拖延时间,甚至杀害安抚官员。左宗棠在书信中曾痛斥:"此辈降而复叛,杀降官、屠百姓如儿戏,若纵之,无异养虎为患。"在当时的通讯与管控条件下,对反复叛乱者的宽容,意味着对更多无辜百姓的不负责任。这种"降者不安分"的现实,让"杀降"成为无奈的止损之举。

二、 大局为先:国家统一高于局部道德

左宗棠的军事行动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在新疆问题上,英俄两国虎视眈眈,阿古柏政权若不彻底清除,中国西北边疆将永无宁日。此时的"杀降",本质上是对分裂势力的震慑:任何勾结外敌、分裂国家的行为,无论是否投降,都将付出代价。

这种以国家大义为前提的决断,与单纯的"嗜杀"有着本质区别。他在收复新疆时,对主动归顺的部落首领始终以礼相待,对普通民众更是推行安抚政策,仅对罪大恶极的叛乱头目与外国势力代理人采取强硬手段。历史最终证明,正是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让新疆重新回到中国怀抱,避免了国土分裂的悲剧。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局部的道德争议自然让位于民族存续的大局。

三、 历史评价的"结果论":功过自有公论

评价历史人物,从来离不开其行为的最终结果。左宗棠的一生,以"收复新疆"这一功绩奠定了历史地位。他抬棺出征、收复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壮举,让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中,保留了难得的尊严。相比之下,他在平叛过程中的"杀降",更像是乱世中维护秩序的必要手段。

后世对左宗棠的推崇,本质上是对其"保家卫国"功绩的肯定。当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最终指向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时,人们往往会在大是大非的框架下,理解其在特殊环境中的艰难抉择。正如林则徐对他的评价:"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种基于历史贡献的盖棺定论,让局部的争议淹没在整体的功绩之中。

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场。左宗棠的"杀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选择,其背后是国家统一与民族生存的沉重命题。当后世回望他收复的万里河山,那些乱世中的决断,最终都化作了历史长卷中"功在千秋"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新疆   功绩   叛军   中国   民族   叛乱   叛乱者   势力   后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