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隧道、VR沉浸式体验、视觉交互装置……这个展览以创意设计和前沿技术重新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月17日,“造物有道·创意无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成果展开幕式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举行。活动由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支持。
开幕式汇聚来自政、产、学、研等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及创意设计界代表。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现场,共同见证“创意100”五年成果的集中展示与未来愿景的启航。展览展出的作品通过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再诠释。
记者获悉,“创意100”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构建多元文化语境下青年设计人才的交流平台。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视觉传达等现代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该计划推动青年设计师在非遗活化、城市更新等领域展开跨学科实践,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
开幕式合影
搭建平台,培养新一代设计力量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在致辞中表示,暨南大学将继续秉持“忠信笃敬”的校训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推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继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活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力量。”他说。
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表示,青年创意人才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创意100”以文化为根、青年为本,五年来的坚持为湾区文化创新注入了持续动力。
作为导师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冯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创意100”不仅是一个教学项目,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地域与全球、技艺与科技之间的持续对话。他期待青年创意人能在多元融合的土壤中,成长为兼具文化担当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设计力量。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大湾区的独特区位与文化生态,为‘创意100’提供了珍贵土壤。这里既有岭南匠心,也有国际视野;既有技术平台,也有文化记忆。我们在这里探索一种可能:能否打造出属于湾区、面向全球、植根文化的‘青年设计路径’?答案就在展厅里、就在这些青年的作品之中。”
开幕式现场
成为“创造文化”的先锋
设计师肖高凡打造的“时空隧道”互动装置成为展览亮点之一。观众可在沉浸式空间中与穿戴苗族服饰、演唱侗族大歌的虚拟角色实时交流,体验民族文化与数字艺术交汇所带来的震撼。
由设计师许栋樑带来的“绕言绕语”系列时装,以黔东南非遗染织技艺为灵感,融合青花瓷纹样与现代剪裁,展现出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与国际化审美。
展览现场的“时空隧道”互动装置
第四届学员代表李伟杰(中国澳门)现场分享了他的所学所获。他策划推出“澳门咖啡漫游”项目,集结本地16家咖啡品牌,规划文化路线,并以创意打卡换拼图的方式引导游客深入探索历史城区。通过创意跨界与数字传播,李伟杰希望让澳门咖啡文化焕发更多可能。
第五届学员代表肖高凡在本次展览上策划设计了三个互动装置,她说:“设计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正如‘创意100’项目理念所言,我们既是被文化塑造的青年,更要成为创造文化的先锋。”
第五届学员代表邵旭光分享:“‘创意100’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旅程,更是一次观念的重塑。它让我意识到,公共艺术并非只是美的点缀,而是连接人、空间与文化的有力媒介,在这里,我真正思考了如何用科技手段重构公共叙事,让传统文化以更具共鸣的方式进入公共空间。”
展览现场
从“创意种子”到“文化星火”
作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的重点项目,“创意100”坚持高校主导、社会协同、国际参与的育人路径。项目不仅在粤港澳三地青年文化合作中发挥了平台作用,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高校与文创产业链深度融合。
五年来,“创意100”项目走过广州、深圳、珠海、丽江等地,培养了109位青年创意设计人才。这些学员当中既有新锐设计师,也有非遗青年传承人。他们在课程学习、驻地实践、社会服务等环节中不断深化“用创意激活文化,用设计服务社会”的使命认同,成为粤港澳文化创新的“种子力量”。
陈平表示:“五年来,我们用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青年能否担当起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的责任?’答案是肯定的。未来,我们将继续为青年赋能、为创意赋形、为文化赋魂,推动‘创意100’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文|记者 周欣怡 陈亮 通讯员 殷嘉璐
图|主办方提供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