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突然出手接管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说是为了国家安全,背后其实是美国施压的结果。闻泰科技作为中国母公司,本来在2018年就花了36.3亿美元收购了它,前身是飞利浦拆出来的部门,专做二极管、三极管这些基础芯片。收购后,公司把大部分生产搬到东莞和马来西亚,欧洲那边留着研发和销售。
结果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直接用货物可用性法冻结了闻泰的控制,把管理层换掉,张学政这个CEO职位没了,股份扔给信托托管。这法子是冷战时期的旧东西,头一回用在民用企业身上。荷兰官员一口咬定是为了防技术外流,还强调没美国啥事儿,但时间点太巧了,就在美国商务部9月29日扩展实体清单,把闻泰的子公司全拉进去之后一天。
欧洲车企一下子傻眼了,安世芯片是汽车电子的核心,占欧洲汽车业电子元件的49%,大众、博世这些巨头依赖度高。短缺一出,生产线就得减产,仓库库存撑不了多久。德国《商报》在10月报道里直言,安世本身不值多少钱,每颗芯片就比别人便宜几分欧元,抢总部等于抢了个壳子,真正牛的是中国那边的供应链。
文章分析得挺准,安世在分立器件市场份额大,不是技术多独家,而是成本低。为什么低?靠中国制造体系撑着。东莞工厂为中心,周边材料、设备、物流全齐,硅片到封装胶一条龙,协作起来效率高,成本自然压下来。欧洲要是自己建,劳动力贵,供应链散,环保法规严,工会事儿多,同样的芯片价格得翻倍。

安世从飞利浦时代就开始做这些基础件,NXP拆分后卖给中国财团,再转手闻泰。闻泰起步是手机ODM,张学政从基层干起,把公司做成国内大户,扩展到半导体后,花上百亿人民币拿下安世。收购后,产能七成在亚洲,东莞厂月产几十亿颗,规模效应摊薄开支。
中国这些年电子产业园建了不少,从90年代沿海起步,吸引外资和技术,现在东莞一带产业链全,从设计到测试一站搞定。自动化和人工结合得好,机器人干重活,人管精细的,成本控得死死的。欧洲环保要求高,建厂投几十亿欧元,花几年还赶不上。德媒没说错,这几分钱差距,体现的就是体系实力。

荷兰这么干的底气哪儿来?说白了是焦虑。中国半导体从低端代工往中高端爬,步步紧逼。欧盟扔430亿欧元推芯片法案,想自给自足,但进度慢。荷兰抢安世,是想秀肌肉,维护产业安全。可结果呢,反噬自己。
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出清单,把安世中国产品限出口,供应链卡壳。欧洲车企库存告急,大众工厂减产,博世供应商申请豁免。安世中国没坐着等,10月17日公告独立运营,不认荷兰指令,继续生产但只供国内和指定客户,还推人民币结算。这招管用,避开美元风险,还帮人民币国际化。

10月23日,安世中国找来新融资,恢复部分全球供应,但条件是人民币付。欧洲企业没辙,只能签字妥协。本土厂商像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抓住机会,订单爆棚。比亚迪本来就做车用芯片,现在加速替代。荷兰想谈,主动权却在中国手里。
11月1日,中国宣布豁免部分安世芯片出口禁令,但强调是看在供应链稳定的份上。荷兰经济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和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电话,王文涛直说这事儿严重影响全球链条稳定,敦促尽快解决。荷兰那边承认是“高度例外”的措施,但没松口撤回。
德国车企最急,《世界报》评论说,荷兰抢了个名字和办公室,但工厂、机器、工人都在中国。一个欧洲总部指挥中国工厂,谁听啊?安世中国直接说,我们自己干,不受影响。恢复供应后,每月60亿颗芯片全球流转,生意照旧。
中国官方还放话,有些产品不受出口限,这意思是既有管你的能力,也有合作的诚意,球在你那边。德国人夹在中间,动不了。车厂要么接受人民币买货的新规矩,要么生产线停摆。继续对抗,产业先扛不住。要谈判,就得承认之前错了,还得按别人规则玩。
半导体不是孤岛,得靠全链条。中国优势在规模和效率,欧洲强在高端研发,但不合作两败俱伤。历史看,80年代日本半导体牛,美国用广场协议压下去。现在中国轮到,欧洲学那套,可时代不一样了。全球化深了,供应链缠一起,谁离不开谁。荷兰这次是政治秀,短期看强硬,长期伤经济。车企停产,工人失业,数据下滑。中国反制克制,没全禁,还留空间,显示自信。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