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七分饱”被推翻了?医生:过了50岁,吃饭尽量要做到这7点

很多人从小就被告诫要吃饭“七分饱”,这句话几乎成了健康的代名词。可近些年来,不少医生和营养学专家却开始提醒,过了50岁后,七分饱这件事,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原因其实很现实,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吸收能力、消化功能都在变化,年轻时的饮食习惯放到老年阶段,反而可能带来问题。

吃太少,容易营养不良;吃太多,又会增加代谢负担。所以,吃饭这件事,真不是一句“七分饱”就能一概而论。

首先要说的是,50岁以后,身体的肌肉量会逐渐下降,代谢也会变慢。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控制饮食、追求少吃,很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结果就是人变得没劲、走路发虚、肌肉流失。

医生建议这个阶段的人,每天的蛋白质一定要足够,像是鸡蛋、鱼虾、豆制品、瘦肉都应该常出现在餐桌上。

尤其是早餐,千万别只喝粥或吃馒头,应该加点蛋白或奶制品,否则容易造成血糖波动,还会越吃越饿。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吃得太清淡,反而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这其实挺常见的

再者,50岁以后,胃肠的消化能力确实在减弱,这时候,吃饭的速度、节奏也要跟着调整。医生常说,“吃饭要慢”,可现实生活里,很多人一忙起来就狼吞虎咽,五分钟解决一顿饭。

殊不知,这样最容易引起胃胀、消化不良。建议吃饭时每一口都要细嚼慢咽,最好用20分钟左右吃完一顿饭

这样不仅能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还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吃饱”的信号,防止吃过量。尤其是消化功能变弱的人群,慢吃其实比少吃更重要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就是吃饭的时间。中老年人代谢速度慢,肝肾功能也比年轻时差一些,如果吃得太晚,或者吃完饭就躺下,很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消化负担增加。

医生建议最好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果实在饿,可以加点小点心,比如温牛奶或全麦饼干。很多人胃不舒服,其实都是因为晚餐吃得太晚、太油腻造成的

与此同时,饭量的控制也不能一刀切。有人觉得“多吃点没关系”,有人又觉得“少吃点养生”,但对于50岁往上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根据自身活动量和健康状况来决定饭量

如果平时活动少、代谢慢,就不该吃太多主食;但如果爱运动、每天都走上几千步,那完全可以适当多吃点。关键不是盲目“少吃”,而是“吃得刚好”。医生强调,饿得慌、头发晕、手发抖,那就说明能量不足,不该硬撑着。

然后,油脂的问题也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忽略的一点。很多人怕“三高”,于是就把油脂几乎戒掉,但其实适量的优质脂肪反而能保护血管。像橄榄油、亚麻籽油、深海鱼类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都是有益的。

完全不吃油,反而可能让胆固醇代谢出问题,甚至造成维生素吸收障碍。医生建议每天大约2勺油是比较理想的量,烹饪时尽量少炸多蒸、多炖少煎。

此外,50岁以后的人还应该特别注意补充膳食纤维。粗粮、蔬菜、水果对预防便秘、降低血糖波动都非常有帮助

但要注意一个细节——不少人喜欢一次性吃很多粗粮,结果反而胀气、肠胃不适。医生建议粗粮比例最好控制在每天主食的三分之一左右,像燕麦、玉米、小米、红薯都不错。要循序渐进地增加纤维摄入,而不是突然全换成糙米糙面

当然,喝水这件事也很关键。很多中老年人怕夜尿,就白天也不太喝水。长此以往,血液容易黏稠,血管负担加重。

医生建议白天要分多次喝水,不要一次喝太多,也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尤其是早晨起床后、饭前半小时、午后都可以补充一些。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对预防心梗、中风等都有帮助

再说回“七分饱”,其实对年轻人来说,这个概念是防止暴饮暴食的。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如果长期七分饱,身体能量可能就不够了。

尤其是有慢性病的人,像糖尿病、冠心病、胃病患者,更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比例。

医生指出,七分饱不适合每一个中老年人,有的人需要八分饱甚至九分饱,关键是看营养是否均衡吃太少导致体重过低、免疫力下降,比吃多一点更危险

数据上也有支撑。中国营养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40%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其中一半以上伴有轻度肌少症。

长期下去,身体的代谢率会下降,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跌倒和骨折风险明显上升。

也就是说,吃得太“节制”,反而让身体更脆弱。这点其实挺值得反思的。与其纠结吃多少,不如关注吃得是否全面、营养是否够

再者,心理层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中老年人有时因为担心发胖或怕“三高”,吃饭就带着紧张情绪,这本身也会影响消化。

放松地吃饭,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肠胃健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在相同饮食条件下,焦虑的人群消化效率比心态平和者低约30%。换句话说,吃得开心、吃得不急不躁,也是一种健康

最后还得强调一点,饮食不是孤立的,和生活习惯、睡眠、运动息息相关。很多医生都说,“吃得好不如睡得好”,确实如此。

如果经常熬夜、情绪波动,再好的饮食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坚持适量运动也能帮助消化、维持肌肉、控制体重。所以,饮食调整的同时,也别忽略生活方式的平衡

总的来说,过了50岁,吃饭这件事要从“量”转向“质”,从“节制”变成“均衡”。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是吃得对、吃得稳、吃得舒服

只要做到食物多样、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大多数人都能让身体保持更长久的健康状态。健康不是靠饿出来的,而是靠科学和习惯一点点养出来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饭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双双.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1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养生   医生   吃得   中老年人   身体   建议   饮食   粗粮   健康   功能   蛋白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