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式”带娃

如今,一种长辈“上班式”带娃模式正在许多家庭中悄然流行。不同住、有分工、不加班,这样的方式在三代人之间构建起一种舒适的平衡,避免了很多矛盾的发生。不少老人表示,这样的带娃方式既能让儿女们安心工作,又在帮衬他们之余,给自己的日常留出了时间。

退休后二次“上岗”

工作日看娃周末休息

今年5月份,家住盐山县的曹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退休了。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和老伴拎包来到了沧州市区“二次上岗”。原来,曹女士的儿子前几年大学毕业后考公进入了沧州市区的一家单位,并于去年结了婚。去年7月份,曹女士的儿媳生了个男孩,曹女士“升格”当了奶奶。“儿媳的父母在山东老家,岁数都比较大了,之前儿子雇了一名保姆照看孩子,每个月的费用比较高。”曹女士说,自从孩子出生,同是上班族的儿子儿媳就因为孩子谁来带犯了难。曹女士看出小两口的难处,便主动开了口:“我和孩子爷爷来搭把手,但是我们只负责白天,你们下班后接班,多陪陪孩子。”

为了不跟儿子儿媳挤在一起“拘束”,曹女士和老伴拿出一部分退休金,在儿子所在的小区租了间两居室,笑称要做一对“打卡”爷爷奶奶。“爸妈,我把辅食放在冰箱里了,两顿奶、两顿辅食,今天天气不错,可以带宝宝去晒会儿太阳……”早上七点半,老两口准时上岗,儿子儿媳一边交代着当天的“工作重点”,一边拎起包准备出门上班。晚上7点以后,一家人吃完晚饭,老两口便“打卡下班”,回到仅隔着两栋楼的租住处,享受属于自己的清静时光。周一到周五的白天,曹女士和老伴只需要管好孙子的吃喝拉撒睡,不用操心全家的饭菜。到了周末,曹女士的儿子和儿媳便自己来照看孩子。

“虽然平时不加班,但如果孩子生病了,‘工作计划’立马打乱。”曹女士说,有一次星期天小孙子突然发烧,儿子给我打来了求助电话。那时候哪还管什么“休息日”,赶紧跑过去帮忙。还有几次,儿子儿媳工作临时加班,“交接班”节奏也会被打乱。“但这时候,孩子们都会特别感激,我们付出些辛苦也心甘情愿。”前几天,儿媳塞给曹女士一个红包,笑着说是“辛苦费”。“我说什么也不要,孩子非要塞给我,让我买两件新衣服。”拿着这份“工资”,曹女士也挺感动。

不再大包大揽

矛盾减少更和谐

曹女士告诉记者,她和老伴之所以选择“上班式”带娃,是因为老邻居陈女士家经历过“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的带娃模式,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陈女士和曹女士同住在盐山县的一个小区,两家的关系一直不错。前两年,陈女士帮儿子和儿媳带小孙女,搬去跟小夫妻同住。陈女士的身体不太好,带一天孩子下来,常累得腰酸腿疼。陈女士几次在电话里向曹女士吐苦水:“累倒不怕,就怕受累不讨好!”原来,陈女士因为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的差异,和儿媳摩擦不断:一个想让孩子自己学吃饭,另一个怕饿着追着喂;一个说小孩怕热让少穿点儿,另一个总觉得她冷老给加衣服……每到这个时候,陈女士的儿子夹在中间,说谁都不合适。”有了老邻居的教训,曹女士便暗下决心:“将来去给儿子带孩子,宁可花钱租房,也不和年轻人住在一块儿,这样大家都舒坦。”

家住市区电业局宿舍的何女士和老伴也采取了这样的“打工”模式。老两口每天早上要坐公交车,到御河新城小区的儿子家“上岗”带娃。“11路公交车几乎直达,下车走几步就到了,挺方便的,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何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儿子家的房子面积挺大,住四五口人没问题,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正常上下班”。让何女士欣慰的是,这样的相处方式让家庭关系更和谐了,每个人都找到了舒服的位置。如今她和儿媳处得关系挺好,有话都能好好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矛盾。

一年前,在市区一家国企退休的黄先生和老伴承担起了看外孙的任务。“女婿是江苏人,和女儿是大学同学,现在在市区一家行政单位工作。”黄先生说,每天的“交接班模式”让女儿和女婿很快适应了父母的角色。“周末他们自己带娃,一天下来也直喊累,这才能真正知道带孩子有多不容易。”黄先生觉得,教育孩子的主力应该是父母,老人可以帮忙,但不能大包大揽,抢了父母的角色。如今,晚上的亲子阅读、周末的户外活动,都由小夫妻负责,外孙也跟爸妈越来越亲。

不能丢失自我

身体好才能干劲足

今年62岁的李女士退休前是一名国企的会计师,有稳定的退休金,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身体也不错。去年,小孙子的出生一下子打破了她的生活节奏,因为她要去北京帮儿子儿媳带娃。为了避免矛盾,李女士事先和儿子达成了“同吃不同住”的一致意见。李女士去北京前,他的儿子就在同一小区租了房,供她和亲家母轮流带娃时住。

“我来带孩子是出于爱,但不是来当‘全职保姆’的。他们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老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每天带娃结束后,李女士就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轻松一下,周末就在家里养养花、喂喂鱼。李女士说,她和亲家母商量好了,两人轮班带娃,一个月一换班。亲家母带娃的时候,她就回到沧州,会会老朋友,有时候也会和老同事报个团出去散散心,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

“我们这代人,跟老一辈的思想不一样了。他们退休后眼里只有孙子孙女,自己的爱好、健康全抛脑后了。”家住市区的徐先生告诉记者,平时和老伴照看孙女,他们非常用心,给了儿子儿媳最大的支持。他和老伴也各有各的爱好,他喜欢钓鱼,老伴喜欢跳跳广场舞,周末两天就是他俩的休闲时间。身心得到放松,周一上岗时精神头儿才足。徐先生的老伴王女士则表示,其实休息日她除了跳跳舞,也没忘了“充电”。她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个育儿App,有时间就看看里面的育儿文章和视频,学一学专业的护理技巧。“像什么‘语言敏感期’‘自主进食’……这些词儿我都懂,不能让年轻人觉得我们观念老套。”

新模式更加人性化

互相理解最重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我市一所高校任教的刘杰老师表示,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条件不同,老人该如何帮衬子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上班式”带娃作为一种有“边界感”的带娃方式,是当下比较合理可行的选择。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老年人与青年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老年人退居二线,青年人是整个社会的顶梁柱。在家庭建设方面,两代人最好的选择便是合作与互助。有老人的参与会让年轻父母感受到支持与保障,年轻父母的放权也是对于老人的信任与依靠,从而加深了两代人的情感联结。此外,“下班”后老人可以重回独立空间,一方面是休息调整,一方面也是一种两代人对各自生活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模式的出现,反映了子女、社会对于老人群体的更多关注,‘看见’了老人的需求。”刘杰说,从心理需求来说,老年人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需求,也有对孙子辈的隔代情感需求,同时拥有自我成长与自主生活的需求。选择“上班式”带娃,恰恰同时满足了这三种需求。“上班式”带娃的模式,最需要相互理解与沟通。一方面,要能了解对方的辛苦与不易,另一方面,更要学会表达敬意。这样一来,三代人的关系才能更其乐融融。

(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育儿   儿媳   女士   儿子   老伴   孙子   老人   孩子   市区   沧州   盐山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