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一边挨骂一边凉,萨莉亚凭啥年入25亿,还越来越火?

2024年餐饮圈的反差感,在预制菜赛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多数预制菜餐厅因“料理包卖现炒价”“隐瞒食材属性”遭消费者吐槽,部分品牌闭店率持续走高。

起源于日本的萨莉亚却凭借12元的披萨、14元的意面、40余元的牛排套餐,交出了中国区25亿营收、4亿利润的成绩单,门店数量突破500家。

而萨莉亚从不回避“使用预制菜”的事实,甚至出版书籍分享预制菜运营经验。

同样是预制菜,为何萨莉亚能跳出“挨骂怪圈”,成为消费者口中的“性价比西餐天花板”?今天我们就从品牌发展脉络与运营逻辑入手,拆解其背后的成功关键。

一、25亿营收背后的“反向增长”逻辑

很少有人留意到,近两年国内豪华西餐赛道正经历调整,据大众点评《中国西餐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2024年高端西餐厅闭店率超20%,部分品牌为维持客流,不得不下调单品价格或推出平价套餐。

但萨莉亚却走出了一条“反向增长”之路:其单店日均客流非常稳定,周末及节假日需排队30分钟以上才能入座,不少年轻人将其视为学生聚餐、朋友小聚的首选,甚至调侃“萨莉亚是性价比西餐的尽头”。

萨莉亚的增长密码,并非“避开预制菜”,而是将预制菜的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实惠。

以其招牌牛排套餐为例,40余元的价格不仅包含牛排,还搭配意面、蔬菜与饮品。

这种“一眼可见的性价比”,让“预制菜”不再是负面标签,当价格足够实在,消费者更愿意为“省时、省钱、管饱”买单,而非纠结于“是否现做”。

二、一场火灾催生的“性价比基因”

萨莉亚的“低价理念”并非一开始就成型,其品牌转折点源于1967年的一场意外。

当年,萨莉亚在日本千叶县开设首店,选址却极为特殊:位于菜市场一家蔬菜店的二楼,需通过一段狭窄楼梯才能到达,从外观来看完全不符合“西餐厅”的常规认知,开业初期日均客流不足10人。

但门店开业不久便遭遇火灾,内部设施几乎烧毁殆尽,创始人正垣泰彦一度萌生退意。

关键时刻,正垣泰彦的母亲却点醒了正垣泰彦,与其纠结于“传统西餐厅的体面”,不如贴合周边消费场景调整定位。

他凑集资金重启门店,将品类聚焦于意大利菜,但客流依旧低迷。

为打破僵局,正垣泰彦尝试打折促销:先降至7折,客流无明显变化;再降至5折,依旧冷清,最终他咬牙将价格压至3折,没想到门店瞬间被客流挤满。

彼时日本西餐人均消费约2000日元(折合当前人民币100元),而萨莉亚3折后人均仅600日元(约30元),直接击穿市场价格底线。

这次尝试让正垣泰彦彻底明白:西餐并非只能走“高端路线”,普通消费者对“平价西餐”的需求远未被满足,从那以后“性价比”成为萨莉亚的核心定位,为后续扩张埋下伏笔。

三、踩准日中两国的“消费节奏”

萨莉亚的扩张并非盲目复制,而是精准贴合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在日本与中国分别踩准了关键节点。

在日本市场,萨莉亚的爆发恰逢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

此前日本消费者注重“餐饮体面感”,外出就餐花费动辄百万日元;经济下行后,家庭餐饮支出同比下降15%,“省钱”成为主流消费心理。

萨莉亚的低价定位恰好填补了“想吃西餐又不想多花钱”的市场空白,到90年代末,其在日本的门店数量已突破400家,成为本土平价西餐代表品牌。

2003年萨莉亚进入中国市场时,却遭遇了首次“水土不服”。

当时的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分层:对价格敏感的群体多集中在中西部,但这部分消费者更偏好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等中式平价餐饮,对西餐接受度较低。

一线城市的富裕中产则更看重“西餐正宗性”,认为萨莉亚的菜品“不够地道”,宁愿选择人均50元以上的其他西餐品牌。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导致萨莉亚初期在中国扩张缓慢。

转机出现在近年中国消费趋势转变后。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者餐饮消费逐渐回归理性,美团研究院《2024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餐饮性价比关注度”同比提升28%。

此时萨莉亚的定位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消费者不再追求“西餐的仪式感”,而是更在意“用更少的钱吃到多样菜品”,萨莉亚由此迎来爆发,门店数量快速增长至500家以上。

四、从选址到供应链的“极致控制”

萨莉亚能长期维持低价,核心在于建立了一套覆盖“选址、运营、供应链”的全链路降本体系,每个环节都做到了“精准抠成本”。

那就是选址的“精准捡漏”,萨莉亚推行“一一三选址法”:优先选择一流城市、一流商圈,但具体位置锁定在商圈内的三流角落或地下室。

以上海某核心商圈门店为例,其选址在地下一层,紧邻地铁出入口,保证了客流触达。

这种选址策略让萨莉亚的租金成本占比始终控制在13%,远低于餐饮行业20%以上的平均水平,大幅降低了固定成本压力。

再就是运营的“效率优化”,为提升人效,萨莉亚在总部设立“工学部”,专门研究门店运营的细节优化。

比如重新设计餐盘弧度,使服务员单手可端3个餐盘,减少往返次数;为清洁工具加装喷水装置,要求“每块地砖仅拖一遍”,将门店清洁时间从行业平均1小时压缩至30分钟。

后厨采用“U型布局”,厨师转身半径不超过1.5米,配合“9分钟出15道菜”的标准化流程,人效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0%。

这些细节优化看似微小,却在长期运营中积累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最后就是供应链的“闭环管理”。

萨莉亚的预制菜并非简单采购,而是构建了从“源头到门店”的全链条控制:原料采用全球直采模式,与海外农场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既降低采购成本,又避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

蔬菜供应部分依赖自建农场,甚至专门培育“萨莉亚18号生菜”,普通生菜一颗仅能制作2-3盘沙拉,该品种叶片更紧凑、纤维更少,一颗可制作5-7盘沙拉,同时减少30%的损耗率。

在国内布局7大区域冷链枢纽,采用0-4℃恒温配送,核心城市实现次日达,90%的菜品由中央厨房预处理后送至门店,门店仅需简单加热即可上桌,不仅省去后厨人力成本,还保证了菜品口味的稳定性。

五、预制菜不挨骂的关键是“定位匹配”

当前预制菜赛道的争议,本质上并非源于“预制菜”这一形式,而是部分品牌“定位与成本不匹配”的问题。

倒是萨莉亚,不仅不隐瞒预制菜属性,还在门店公示中央厨房配送流程,甚至开放部分供应链参观,让消费者清晰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

餐饮行业从来都是“取舍游戏”:追求高端定位,就需在食材品质、服务体验上做足功夫;选择平价路线,就应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实惠。

最忌讳的是“两头兼顾”,既想靠预制菜降低成本,又想靠“现做”的噱头卖高价,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性价比需求。

萨莉亚的25亿营收证明,预制菜并非“原罪”,只要找到“成本与价格的平衡点”,并保持透明化运营,就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美食   西餐   消费者   客流   成本   性价比   中国   餐饮   平价   品牌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