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仓皇撤离大陆之际,曾派专员去接引王荷馨及其4个子女。
彼时,王荷馨对其腐败已是失望至极,她断然拒绝:
“我丈夫葬在哪里,我就带着孩子一辈子在哪里,绝不离开他!”
她的丈夫,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军血战到底,光荣牺牲在缅甸战场、扬威海外的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
戴炳阳成长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因此,20岁那年,戴炳阳决定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
遗憾的是,因体质孱弱,他未能通过黄埔军校的体能测试。
但戴炳阳并未气馁,他去到国民革命军锤炼自己。
历经两年严格的军事训练后,他再次报考,终于如愿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
入学之际,他郑重地将名字改为“戴安澜”——誓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毕业后,他投身北伐战争,骁勇善战,很快晋升为副连长。
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本可赢得新式女性的青睐。
但他却坚守承诺,迎娶了家中早年为他定下的未婚妻——王家姑娘。
王姑娘是无为山区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女子,寒微到连名字都没有。
婚后,戴安澜为妻子取名“荷心”——花是香美的,但莲子芯是苦的。
他深知,嫁给军人做妻,注定要历经风雨,必须具有含辛茹苦的心志。
王荷馨
戴安澜是一代儒将,即使在戎马倥偬之中,也是手不释卷,挑灯夜读。
他常对将士们说:
“肉体之食粮为米面蔬菜;精神之食粮,为知识学问。不吃饭则肉体死灭,不读书则精神沦亡。”
正是这般信念,让他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丈夫的熏陶下,王荷心也开始渴望知识,希望改变自己没有文化的命运。
戴安澜欣喜万分,不仅亲自为妻子开蒙授课,更送她进学堂深造。
不到一年光景,王荷心竟能提笔写家书了!
戴安澜感动之余,将妻子名字改为“荷馨”,以赞扬其自发馨香。
随着学识增长,王荷馨与丈夫有了更多共同语言,愈发解语遂心。
他们先后育有3子1女,组成了令人艳羡的幸福家庭。
然而战事频繁,戴安澜常年在外征战,与家人聚少离多,只能将抚老育幼的重任托付给妻子。
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尊重母亲、爱护母亲:
“父亲好比太阳,母亲好比月亮。太阳因光线的辐射,其真面目虽不易观测清楚,但其温暖之心,则所照临之处,靡不沾其恩惠。父亲因人事纠缠,对家庭态度,偶亦失真之处,但其内心,则如太阳一样公正而慈惠。母亲则好比月亮,月光灿烂,和蔼可亲,其始终之面目,任人辨认,母爱之伟大,就在于此。”
一次,戴安澜在桂林负伤,王荷馨闻讯,连夜带着子女赶来照料。
伤愈后,将军亲自护送妻儿返回全州。
时值四月,沿途杜鹃漫山红遍。
停车赏花时,戴安澜望着在花丛中嬉戏的妻儿,又回家见父母康泰,不禁感叹:
“我今天是完全浸润于天伦之乐园也!”
这温馨一幕,成为这个军人家庭难得的幸福剪影。
1942年初春,戴安澜率领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先锋开赴缅甸战场,与日军作战。
出发前,他对妻儿许下承诺:
“亟盼明年今日老幼团聚,一起共度除夕!”
他心想,只要打败了日寇,明年今日能如愿实现这个理想。
谁曾想,他却再也没能回来!
1942年5月18日夜,200师进入朗科地区,突遭日军两个大队的埋伏。
戴安澜急于摆脱日军,亲赴一线进行指挥。
不料,林深夜暗,戴安澜不慎闯到了日军的设伏区,遭到日军的疯狂扫射!
当亲兵们在血泊中找到他时,他的胸部、腹部均被机枪打中,身负重伤。
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士兵们只能经过简单包扎,便将他抬上担架,继续赶路了。
5月26日,戴安澜由于伤势过重,殉国于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年仅38岁!
其实,戴安澜本可以不死——
当时完全可以像新38师师长孙立人那样,撤往印度休整。
但他没有,他服从杜聿明将军的安排。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人的宿命也是在战场上牺牲,他选择了为国捐躯这一壮烈的归宿!
这位悲情将军牺牲后,由于天气炎热,士兵们不得不在瑞丽江边,将他的遗体火化。
火熄灭后,官兵们收集了遗骨。
几经辗转,戴安澜的遗骨终于运回国内。
王荷馨悲痛欲绝,在追悼会上,她挥泪写下:
国难未纾家难续,我忽强肩巨责,应如何勤持二老,教抚孤儿?
天道无凭世道衰,君斯壮烈成仁,已侥幸薄取勋名,略酬素志!
字字血泪,写不尽未亡人的锥心之痛,诉不完巾帼英雄的家国大义。
追悼会后,王荷馨领取了抚恤金20万法币。
她想到丈夫生前淡泊金钱、热心教育,毅然将这笔巨款全部捐出。
之后,王荷馨在丈夫灵柩暂放地广西全州,创办了“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并且,她还把戴安澜珍藏的两千余册书籍,全部捐给学校,建起图书馆。
当年报界把这所学校,称为“抗战史上一部血的成就”。
后来,在战乱中,王荷馨举家迁往南京。
在南京,王荷馨的住处旁边有一家大旅社。
当时,正赶上国大代表选举期间,那些争当代表的人,天天在旅馆内请客聚餐。
王荷馨想到丈夫以身殉国,这些人却夜夜笙歌,不免心如刀绞!
1949年,国民党有人来她和孩子们,她断然拒绝:
“我的丈夫葬在哪里,我就带着孩子们在哪里,决不离开他!”
往后余生,王荷馨独自抚养4个子女。
在最困难的时候,她靠着做小工、变卖衣物,维持全家生活。
多年后,子女们回忆起王荷馨时仍止不住热泪:
“为了全家人的生存,为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成长,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时日,承受了太多难以想象的苦难艰辛。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女儿戴藩篱还回忆说,在失去父亲的那些日子里,母亲王荷馨偶然会对她说:
“你父亲走了那么久,怎么连个梦也不托给我呢?”
戴藩篱落泪道:
“那是您太累了,连做梦梦到父亲的时间也没有……”
对孩子的教育,王荷馨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她常说的只有3句话:
“要做一个好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穷志不穷。”
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最终把4个儿女都培养成才——
长子戴复东成为同济大学教授;
次子戴靖东在南京工学院任教;
三子戴澄东官至江苏水利厅副厅长。
最让她欣慰的是,女儿戴藩篱继承父志参军报国,在朝鲜战场两次荣立三等功,荣获朝鲜人民军军功章。
若戴安澜将军在天有灵,看到妻子将儿女培养得如此出色,定会含笑九泉!
王荷馨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什么是坚韧不拔的品格,更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家国赞歌。
参考书籍:《戴安澜传》——戴澄东
#以书之名#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