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抓手”——从刺耳之言到自省之镜

曾几何时,我对周遭的言语异常敏感。这个人说话让我心浮气躁,难以安宁;那个人言语尖刻,刺伤自尊。心中不免怨怼:为何他们不能顾及他人感受?


时光流转,我的孩子日渐长大,我也开始接触他的小玩伴们。然而,一个始料未及的发现击中了我:我自以为平常的话语,竟让一个孩子眼神黯淡,满心失落;我怀揣好意出口的劝慰,却刺痛了另一个孩子的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念头浮现时,带着一丝苦涩的自嘲。何其讽刺,我竟也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这认知令我深深苦恼。我竭力避免重蹈覆辙,像拆解谜题般反思:是哪句话出了错?下次遇到类似情境,闭口不言便是。无奈我天性疏于社交,鲜少与人深入往来。每一次与孩子们互动,对我而言都是一片陌生的海域。我小心翼翼,却依然惶恐——谁能保证下一次不会再有失言?


此刻,再忆起那些曾令我厌烦的言语,心中竟生出几分释然。原来,在“伤人”这门无意的功课上,我并未比他们高明多少。


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刺耳的声音。有些话令我惶惑不安,未必是话语本身有毒,或许是我的心湖本就不够澄澈平静;有些话让我倍感难受,也未必源于对方心存恶意,可能是我认知的局限阻碍了理解,或是未能做到换位思考。


于是,面对逆耳之言,我尝试改变路径:先辨其心。若对方本意良善,我当欣然,因其关怀;若是无心之失,我便将那份“难受”视作路标,追问自己:刺痛我的究竟是什么?是未愈合的旧伤?是固执的偏见?还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尚有欠缺?借此契机,或可修正认知的偏差,或可成就换位思考的能力。


它们还是逆耳的话吗?不,它们已悄然蜕变,成为我攀援向上的“抓手”。这些看似硌手的支点,实则是成长的借力之处。它们让我看清自身的粗粝,也指示着打磨的方向——过去是,现在是,未来,它们仍将是助我攀登的坚实依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美文   抓手   刺耳   认知   言语   孩子   刺痛   逆耳之言   话语   难受   心中   逆耳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