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3天没到空间站!日本新飞船号称探月,却连主动对接都不会

10月26日,日本新一代货运飞船HTV-X1号发射升空,按说这号称“能给月球运货”的家伙该刷爆热搜,可直到30日完成对接,互联网上愣是没掀起半点水花。

而且他们从发射到对接,花了整整4天时间,要知道中国天舟最快2小时就搞定了。

这可不是小差距,打着“探月”旗号的飞船,连近地轨道主动对接都得靠宇航员“手动抓”,到底是技术补课还是噱头炒作?

HTV-X1号飞船

发射4天没动静?

咱先掰扯掰扯这发射后的“冷清劲儿”,一般来说,只要沾着“探月”“新一代”这些关键词,航天发射多少会有讨论度,比如中国天舟发射时,网友连“太空快递”的梗都能玩出花。

可日本这艘HTV-X1号,发射当天连个像样的热搜都没混上,航天迷圈子里也只是寥寥几句“终于发了”,倒不是大家不关注航天,实在是这飞船的表现撑不起话题。

10月26日上午9点发射,直到30日凌晨才靠近国际空间站,日本宇航员油井龟美也操控机械臂抓了半天才稳住,晚上8点多才完成对接。

HTV-X1号飞船

前后耗时超96小时,换算成咱们常说的时间,就是整整4天

要知道国际空间站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飞行,对接确实有难度,但这速度在主流货运飞船里纯属“垫底水平”。

如此“慢节奏”的发射对接,再配上“探月潜力”的高调宣传,反差感拉满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失去了讨论的兴致,毕竟噱头再响,不如硬实力实在。

这冷清的背后,早已暗示了其技术成色与宣传的脱节。

HTV-X1号飞船模型

十年计划四次推迟

光效率低还能算“慢工出细活”,可等看清它的发射履历,才知道这“细活”压根没摸到航天强国的门槛。

HTV-X的计划早在2015年就提了,最初定的2021年发射,结果因为要改加压舱舱门设计,推迟到2022年2月。

改完设计又出幺蛾子,日本新一代H3运载火箭2023年2月首次发射就失败了,箭上卫星跟着坠毁,HTV-X的发射只能跟着顺延到2024年底。

好不容易熬到2025年10月21日,眼看要发射了,又说出现“技术异常”,硬生生拖到26日才升空。

H3运载火箭

四年里多次推迟,官方给的理由不是“天气不好”就是“设备调试”,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项目管理和技术可靠性出了问题。

对比中国天舟系列,从2017年首飞到2025年,8年里发射10余次,次次按时按点,从未因技术问题大幅推迟。

效率上的差距,早已暴露了双方航天工业基础的实力鸿沟,所谓的“十年磨一剑”,磨的更像是拖延的借口而非过硬的技术。

H3运载火箭

靠“手动抓”对接?探月噱头露了怯

效率差能忍,可“探月飞船”连核心对接技术都没掌握,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这次HTV-X1号对接,全程靠宇航员油井龟美也操作空间站机械臂,先小心翼翼靠近飞船,精准“抓”住后再慢慢拽到对接端口,整个过程像极了新手穿针引线。

这种“被动对接”模式,日本用了十几年,之前发射的9艘HTV飞船全是这套路。

HTV-X1号飞船

可到了探月任务里,这招根本行不通,月球门户空间站距离地球38万公里,是国际空间站的近百倍,长期驻人不现实,必须靠飞船自主对接。

而且尴尬的是,主动对接技术如今只有中美俄和SpaceX掌握,马斯克早就放话“核心技术绝不转让”。

日本想搞月球货运,先得解决对接问题,可现在连近地轨道都要靠“手动抓”,所谓的“探月潜力”,不过是画在纸上的大饼,核心技术的缺失,让探月口号成了经不起推敲的空话。

SpaceX猎鹰9号

美国的“附属品”:依附换不来主角位

技术跟不上就算了,更关键的是,这艘看似“日本自主研发”的飞船,压根就是美国月球计划的“附属品”。

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早就在社交媒体上放话,说HTV-X的成功发射是“特朗普政府太空领导力的里程碑”。

这话听着离谱,实则戳破了真相,2021年1月12日,日本和NASA签了地月空间站合作协议,白纸黑字写着HTV-X的核心任务是给美国月球门户空间站运货。

日本自己也承认,2030年想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只能搭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顺风车,连飞船都得用美国的。

阿尔忒弥斯计划

美国需要日本的货运能力分担成本,日本则想借美国的技术蹭上探月快车,可这种依附关系下,日本航天永远成不了主角,依附的本质,注定了其航天发展只能拾人牙慧。

不过,还有一件值得琢磨的事情,那就是日本还想给这艘货运船加“军事buff”。

据日本防卫省披露的计划,后续HTV-X飞船会加装红外传感器,专门测试从太空追踪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这哪是货运飞船,分明是披着“货运”外衣的军事试验平台。

可问题在于,红外传感器的核心芯片、数据传输技术都得靠美国提供,测试数据还要和美国太空军共享,说白了,就是帮美国完善太空监视体系,自己顺带练手。

但是大家都清楚,靠依附美国搞技术,靠蹭项目刷存在感,航天梦终究是空中楼阁,军事野心再大,没有自主技术支撑也只是空想。

美国 日本

中美对比见真章:自主才是硬底气

反观咱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就说对接技术,天舟六号2024年发射时,创下2小时07分的对接纪录,全程自主控制,不用宇航员动手。

这背后是咱们自主研发的“微波雷达+光学成像”导航系统,精度能达到厘米级。

探月领域更不用提,2020年嫦娥五号带1.731公斤月壤回国,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嫦娥六号

2020年首飞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专门设计了月球型号,能搭载3名航天员往返月球,不用看任何人脸色。

咱们从长征火箭到天宫空间站,从航天员训练到深空探测,每个环节都是自主研发,形成了完整的航天产业链。

就像天舟飞船,不仅能运货,还能当“太空仓库”在轨驻留,后续还能改造成巡天望远镜的补给船,这种多功能设计,正是自主创新带来的底气,对比之下,自主与依附的差距高下立判。

神舟二十一号

结语

航天领域从来没有“搭车捷径”,美国不会把核心技术给日本,就像任何强国都不会把命脉交给别人。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稳步领跑,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坚持自主研发,把每一项核心技术都攥在自己手里。

未来的太空竞争,拼的不是噱头和依附,而是全产业链的硬实力和自主创新的底气。

日本的探月梦或许美好,但只要还抱着“搭顺风车”的心态,不补上核心技术的短板,终究只能是镜花水月。

而中国航天的每一步稳进,都在证明,唯有自主自强,才能在太空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

信息来源:日本新一代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央广网 2025-10-31

信源截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科技   空间站   日本   飞船   主动   美国   月球   技术   航天   自主   货运   宇航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