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晨练结束,林阿姨总会在花坛旁悄悄松开牙龈假牙,细细咀嚼着随身带来的苹果。身边的王大爷见状难免唏嘘:“哎,牙没了,吃啥都不香,还怕影响寿命。”
可另一边的赵阿姨却自信满满地炫耀,“我62岁数数,掉了五颗牙也精神倍儿棒,这是不是说明掉牙多也活得久?”很多中老年朋友常问:“寿命长短,真的靠牙齿数量说了算?”网上关于“60岁后,掉牙多反而活得久”的谣言也在悄然流传。真相到底如何?牙齿和健康、寿命的关系有多深?今天我们揭开背后的科学答案。

其实,这样的疑问并非只在小区花坛上才会出现。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牙齿缺失率高达50%以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重视了“牙齿健康”对全身的深远影响。有的人以为“掉牙很正常,年纪大了谁不掉”,还有的人怀疑“是不是牙掉得快,反倒把毒素排出去,身体更健康?”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本文不仅要为您拨开事实迷雾,更会分享权威研究结论和实用护牙建议,让您读完这篇文章,自己就能判断:“我的牙齿,预示着我的健康吗?”
“60岁以后掉牙多的人更长寿?”这一说法在民间颇有市场,不少老人凭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然而医学界的共识却恰恰相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统计指出,牙齿数量与老年人预期寿命正相关,牙齿保存越多,寿命往往越长。

哈佛大学2017年针对美国6000余名高龄群体的长期跟踪调查显示,60岁后牙齿还保留20颗以上的老年人,其5年生存率高出掉牙多者约12.8%。根本原因何在?
首先,牙齿不仅仅是“咀嚼工具”,它更是全身健康的“风向标”。牙齿脱落最常见的元凶,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全身炎症的信号。研究证实,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提升约18.9%和21.4%。
原因在于,牙周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诱发体内慢性炎症,累及血管、心脏等多个器官。因此,“越来越多的牙掉了”,绝非“毒素排出”,反而是全身衰老和炎症的警报。
其次,牙齿缺失直接影响营养摄入。中华口腔医学会报告指出,牙齿少于20颗的老年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率下降13%-17%,很容易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降低,间接加速了全身老化。

换句话说,当“剩下的牙齿捉襟见肘”时,整个身体的健康防线也随之变薄。
所以,掉牙多的人究竟寿命长不长?权威答案是:掉牙越多、健康风险越高,预期寿命反而更短。如果身边人再拿此作为“长寿秘籍”,不妨劝劝他们关注真正的健康信号。
我们不妨进一步看看,坚持保护牙齿与否,在身体上会有哪些显著差异。
牙齿健全的人,首先咀嚼能力强,食物消化更充分,胃肠道压力小,营养吸收好,有效降低了骨质疏松、贫血、心血管疾病风险。据《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显示,保持20颗以上健康牙齿的老年人,患糖尿病风险可以降低约8.6%。

反观牙齿缺失较多者,一方面因咀嚼受限,爱吃软烂、油腻、咸鲜的重口味食物,时间长了更易血脂、血压升高。另一方面,慢性牙周炎与阿尔兹海默症、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日益清晰。“牙齿掉得快”的老人,常出现面部消瘦、言语不清、情绪低落甚至记忆力减退,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临床随访同样证实,掉牙“提前10年”,预期寿命平均缩短1.7-2.4年。换句话说,同样“60岁”,张阿姨还能“咯咯脆”地啃玉米、咀嚼坚果,李大爷却早已只能吃糊糊、喝流食,他们的健康结局很可能有天壤之别。
实用建议:护牙才是长寿“开关”,这样做事半功倍
如果已经掉了不少牙,也不必灰心,只要从现在做起,仍能极大降低健康风险,甚至挽回部分损失。

坚持每日科学刷牙。使用含氟牙膏、软毛牙刷,早晚各一次,尤其注意睡前刷牙,不给细菌可乘之机。
定期口腔检查及洁牙。每年至少做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牙龈出血、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必要时可考虑去正规医疗机构做洁牙,防止牙石堆积。
平衡饮食、少吃糖分。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食物,戒除甜食、碳酸饮料等促龋食物。牙齿缺失者注意食物软硬适中,切莫因怕疼而偏食。
早发现,早治疗。有牙松动、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等先兆莫拖延,及时就医,许多疾病早期可控。
科学修复缺失牙齿。根据个人状况可考虑活动假牙、种植牙等科学方法,维护口腔咀嚼和发音功能。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信息:
寿命长不长,牙齿先知?60岁后,掉牙多的人活得久?告诉你答案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