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灾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6月29日,河南大哥奔袭1500公里前往救灾。为灾民和救援人员带来了稀缺的食物和水,当天就煮了1000多份烩面,就连央视都表扬河南大哥。
只是没有想到,网络上掀起腥风血雨,不少网友认为河南大哥蹭流量,更怒喷食物看起来像猪食。7月1日,河南大哥已心寒离开贵州,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6月28日,贵州榕江遭遇罕见洪灾,防汛响应一夜之间从四级跳至一级,整座县城几成泽国。当洪水刚退,浑浊泥泞的安置点里人头攒动,数千转移群众在湿热中等待救援。
次日清晨,在经历了15个小时星夜兼程的长途跋涉后,一辆悬挂河南牌照的移动餐车,驶入了榕江县受灾相对较轻、作为主要安置点之一的区域。
赵占胜没有片刻休整,和同行的两名队友立刻开始卸货、架锅、生火。
车厢里,塞得满满当当的是6000份精心准备的河南烩面食材,以及同乡们捐助的100条崭新的夏凉被。这些物资承载着河南人民对贵州受灾同胞沉甸甸的牵挂。
上午10点半,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在安置点的空地支棱起来,炉火熊熊燃起。赵占胜系上围裙,化身主厨,开始了他紧张的战斗。
现场的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了让人动容的瞬间,为了抵抗高温和体力透支,赵占胜一边仰头大口灌下预防中暑的藿香正气水,一边毫不犹豫地,短暂地获用岁浇头。
他深知贵州人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为了让这碗来自北方的特色烩面更贴合当地人的口味,赵占胜特意带来了新鲜辣椒油。
这份入乡随俗的用心,让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面香,更添了一股诱人的辣香。
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3点,近7个小时的持续站立、高强度劳作,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凝结成盐渍挂在衣服上。一碗碗饱含温度的面条被及时地递到了受灾群众和同样疲惫不堪的救援队员手中。
许多人捧着碗,蹲在墙角或路边,狼吞虎咽,脸上露出了灾后难得的一丝满足和暖意。
就在这一碗碗融化了地域隔阂、饱含着朴素情谊的热面,如同星星之火温暖着整个安置点的人群时,未曾想到,一些躲在屏幕之后、敲击着键盘的暗流,正裹挟着冰冷的恶意悄然袭来。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赵占胜在榕江安置点挥汗如雨、支锅做饭的画面,随着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自发传播,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开来。
绝大多数声音是感佩、是点赞,是对这种千里驰援、雪中送炭精神的由衷敬意。不过,一些刺耳、甚至充满恶意的评论,也夹杂其中,突兀地冒了出来。
某些网民,或许仅仅是通过几秒钟的短视频片段,或者一两张静态图片,就开始了他们的专业挑剔。紧紧盯着画面中盛放大锅面的盆子,大锅饭经过时间的等待,可能卖相并不好。
就是这一点点因客观条件造成的不完美,成了某些人宣泄恶意的突破口。有的网友甚至认为像猪食一样! 更令人心寒的是,发出此类侮辱性言论的账号,其IP属地赫然显示为贵州。
各种挑剔的话语不断,有的网友还表示制作的是预制烩面,还有的更加过分,认为赵占胜就是为了曝火,所以才会做出立人设的行为。
还有的网友挑剔做饭的环境,表示赵占胜连口罩都不带,感觉口水都喷出来了。充满臆测和恶意的评论,迅速激起了广大网友的愤怒和反驳。
至于猪食的侮辱,但凡有点生活常识和同理心的人都明白,在断水断电、灾情紧急、需要快速供应数千人食物的极端环境下,要求大锅煮面保持精致卖相,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份为了赶时间、保供应而必然存在的不完美,恰恰是真实和急迫的体现,却成了躲在舒适圈里的键盘侠们肆意攻击的靶子。
主流的声音很快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对网络暴力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央视新闻官方账号在转发赵占胜救灾现场的视频时,配发了掷地有声的文字,这碗面的配方是热腾腾的爱!
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评语,不仅高度肯定了赵占胜千里驰援的善举,也直接点明了那些尖酸刻薄评价的冰冷本质。众多媒体和无数普通网友纷纷发声力挺。
当网络喧嚣试图用污泥覆盖善行时,时间与行动本身,才是冲刷污名最有力的清泉。赵占胜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足迹,无声却雄辩地诉说着真相。
猪食风波的喧嚣,却丝毫无法撼动赵占胜那颗扎根于泥土、二十多年如一日践行公益的赤子之心。深入了解这位45岁河南汉子的经历,你会发现,榕江的这口烩面锅,只是他漫长公益路上的一个小行为。
赵占胜的公益之路始于2003年那个令人难忘的非典时期,2008年汶川大地震,赵占胜家乡的专业救援队尚未组建。
他没有丝毫犹豫,自发联系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公益伙伴,第一时间筹集了部分物资,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震区的征途。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灾难的残酷和救援的艰辛,也埋下了日后专业救援的种子。自此之后,几乎每一次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都留下了河南漂流哥赵占胜那不知疲倦的身影。他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正是早年在救灾一线的亲身经历,让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救援现场,无论是专业的救援队员还是受灾群众,常常面临热饭难的困境。
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成形,做救援的人不少,但做后勤保障的人不多。能不能专门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于是,他毅然自掏腰包,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移动餐车。
这辆经过改装的车辆,配备了专业的灶具、冷藏设备和物资储备空间,成了他奔赴救灾前线的重型武器。
在榕江,最后一份面送出后,他没有像某些人臆测的那样,留在现场接受媒体的采访或等待可能的赞誉。他只是默默地、迅速地收拾好他的移动厨房。就和来时一样,低调地发动了汽车,踏上了返回河南的路途。
后来记者采访才了解到,这次出发,他其实是带着牵挂的。出发前,他的父亲正在住院治疗。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担心,他选择了隐瞒实情,只说是出门办点事,便义无反顾地驱车南下。
当记者问及家人,特别是儿子是否视他为英雄时,他平静地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腼腆表示,英雄算不上,就是个普通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家人都很理解,也很支持他做这些事。
洪水退去,赵占胜团队也带着空了的冰柜和炊具默默返回河南。榕江的泥泞土地上,曾有一口沸腾的河南大锅,它承载着跨越千里的质朴情义,也映照出网络时代善举所面临的复杂审视环境。
一碗河南烩面,在灾难的冰冷底色上,画下了温暖的弧线。它被赞誉中,也曾被污为猪食,却始终改变不了其饱含汗水与善意的本质。键盘上的恶意凉薄,终究难抵现实世界里那份炉火不息的热忱。
贵州榕江灾区最忙的河南大锅,“漂流哥”千里送烩面:大家需要这一口热饭——光明网2025-06-30
“河南漂流哥”到榕江每天做2000份烩面,曾参与涿州水灾救援——上游新闻2025-06-30
7小时2000份烩面!河南“漂流哥”驻守榕江安置点:已做公益20多年,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大象新闻2025-07-01
下水救人的河南漂流哥已坚持做公益20年——光明网2023-07-21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