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咱们聊一聊牛市行情当中市场风格的演绎!
最近,反内卷政策下,周期股迎来持续的飙升。比如最近20个交易日,钢铁涨幅超18%,建筑材料涨幅超15%,有色、化工、建筑装饰、煤炭等板块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不过,随着周五半导体板块的异军突起,科创板一度大幅拉升,这不由得让市场猜测,短期周期股大幅上行之后,成长板块是否要开始接力?
实际上,纵观A股的风格演变史,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政策导向 - 经济周期 - 资金偏好” 展开,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从政策驱动的制度性变革来看,2005-2007 年,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非流通股问题,再叠加全球化红利与地产基建的高增长,推动了金融、有色、煤炭等周期股领涨,其中有色金属板块平均涨幅达到400%-500%。而到了2013-2015 年,在双创政策的驱动下,风格转向TMT 和中小盘成长股,创业板涨幅超过500%,与 2007 年的大盘周期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经济周期与产业转型的交替主导下,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领涨板块。复苏期,科技领域如AI、半导体,以及周期板块中的材料、机械会领涨;繁荣期,消费类的白酒、家电和金融板块会接力上涨;衰退期,低估值蓝筹如公用事业和超跌成长板块如医药、新能源则会出现反弹。
估值与情绪的钟摆效应也十分显著,当沪深300市盈率低于12倍时,比如2014 年、2018 年、2025年初,市场就接近底部,价值股会率先开始修复;而在牛市后期,散户的追涨行为与量化交易则会加剧风格的分化。
根据信达证券统计研究,历史牛市,像1994-1997 年、2013-2015 年、2019-2021 年,普遍呈现 “快涨 - 震荡 - 主升浪” 三阶段,风格切换主要集中在震荡期。
第一阶段即快涨阶段,是超跌板块的修复期,前一轮牛市的强势行业会领跑,例如2019年初的消费、TMT板块,还有2024年9月 “924 行情” 中,受货币政策工具刺激,金融科技ETF单日暴涨 6%。第二阶段是震荡期,这是风格切换的关键期,主线会向新的产业逻辑转移,震荡前期,低价股、小盘题材的博弈活跃,如 2024年10-12月;震荡后期,风格会发生逆转,资金向业绩确定性板块集中,比如2020年7-9月震荡后,风格从小盘转向大盘,2014年底震荡后从金融股转向TMT。第三阶段为主升浪,风格会延续并扩散,盈利驱动全面爆发,如2007年的资源股行情、2015年 “互联网 +” 扩散至传媒板块。这里的关键规律是,震荡期是风格切换的枢纽,新旧主线在此阶段交替,若震荡前领涨的是大盘股,震荡后往往转向小盘成长,反之亦然。
那么,我们看看本轮行情,从金融科技到当前的周期股之后,接下来科技等成长是否能迎来接力呢?
如果从2024年9月起点算,“924行情” 中金融科技领涨,核心驱动是流动性宽松,即央行专项再贷款,再叠加数字经济政策,金融科技ETF区间涨幅近80%。到了2025年6月 - 7月,出现了切换,“反内卷” 政策重塑了周期股逻辑,供给端依法淘汰低价无序产能,如钢铁、光伏行业,加速出清;需求端,雅下水电万亿投资拉动了建材、有色的需求。商品价格率先做出反应,焦煤涨50%、多晶硅破5万元 / 吨,周期股接棒上涨,沪指突破3600点。
周期股持续走强之下,科技股整体低迷。而周五半导体突然拉升之下,或符合历史震荡后期风格转换的规律。催化因素一方面是周期股短期涨幅过大,资金向低位科技成长扩散;另一方面是半导体库存周期触底,再加上AI算力需求爆发,如光模块领域。这对标历史,类似2020年8月震荡后从消费转向新能源,或2015年1月从金融转向TMT。
具体来看,科技成长接力的条件正逐步成熟:
从短期视角出发,周期股行情虽尚未终结,但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两大关键信号:一是PPI是否转正。目前多方预期9月份有望转正,这一指标如果转正将明确确认企业盈利拐点,为周期股的持续上涨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库存周期从 “被动去库” 进入 “主动补库” 阶段,这意味着企业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增强,将加大生产和库存投入,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和周期股的上行。若这两个信号如期兑现,周期股仍有望保持惯性上行动能。
从中期来看,市场主线切换至半导体、AI、机器人等科技成长板块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政策端,新质生产力已写入十四五规划,政府财政倾斜不断加码,为科技成长板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在产业端,全球 AI 商用进程加速,半导体国产替代持续深化,如光刻机等关键领域取得的突破,为科技成长板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金融与消费板块,在牛市后期通常会受益于资金的扩散效应,如券商、白酒等行业,有望在市场的繁荣阶段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在布局方向上,投资者可在进攻端选择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AI 应用(业绩落地股)等具有高成长性和潜力的领域;在防御端,可考虑医药(创新药)、高股息(煤炭、电力)等稳定性较强的板块。在投资工具的选择上,科创 50ETF(科技成长)和沪深 300ETF(估值修复)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市场风格转换带来的投资机会。
当然,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市场中仍存在诸多风险因素。政策执行力度若弱于预期,地方保护主义可能会阻碍产能出清,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有效出清;需求证伪方面,地产行业的拖累尚未完全消除,外需受贸易摩擦的压制,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不达预期,进而影响相关行业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此外,科技股若业绩无法匹配其高估值,可能会出现泡沫化现象,引发阶段性调整,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总体而言,周期向科技的切换已初现端倪,但全面接棒仍需等待后期PPI转正这一盈利拐点的最终确认。在短期内,投资者可兼顾铜、铝等商品涨价品种与半导体设备、AI 算力等超跌科技板块,实现资产的均衡配置;从中期来看,则应聚焦新质生产力核心赛道,把握科技成长带来的长期投资机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