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一个地区,平时看着不起眼,但却总在国家最要紧的时候,出来兜底。
打抗战那会儿,它接了上千万逃难的人和好多工厂,在炮轰里撑着造出不少东西,后来搞三线建设,几百上千家厂子都往这儿搬,给西部搭起了工业的架子。
现在东边的产业往西边挪,它又成了关键的战略腹地。
那么,这个到底是哪个地区?为啥每次国家需要留个 “后手”,偏偏是它能扛起这担子?
说起这个地方,你可能先想到红亮亮的火锅、啃竹子的熊猫,或是街上懒洋洋聊天的人们。
没错,这个地方就是我国的四川地区。
要解开它为何能在众多省份中脱颖而出这个谜,得从它最实在的家底说起。
一个地方想当 “备份”,手里没点硬通货可不行,而它地下埋着的宝贝,正是最关键的底气之一 —— 天然气。
在它境内的广元市苍溪县深山里,有个每天 “吞吐” 40 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巨型工厂。
净化车间里,带着硫磺味的原料气经过层层过滤,变成洁净的天然气输往上海、武汉,而分离出的 30 万吨硫磺,又被制成化肥撒进华东的农田。
这不是某个企业的生意,而是它给全国的 “能源定投”。
这片土地下埋着 40 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还多。
从 20 年前年产量几乎为零,到 2024 年突破 100 亿立方米,它用 20 年时间建成了全国最稳定的 “气仓”。
光去年一年,就有 1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从这里出发,顺着管道点亮华东的万家灯火,相当于给每个上海家庭每年多供 400 立方米气。
更妙的是这里人的 “精打细算”。
连同隔壁的兄弟城市,天然气普及率超过 95%,4000 万人日常做饭、取暖全靠它,却丝毫没影响外供。就像家里有个会过日子的管家,总能把能源分拨得妥妥帖帖。
然而,四川的能源王牌可不止天然气这一张。
去年夏天,江苏工厂里的空调没停过,浙江写字楼的灯光彻夜亮着,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四分之一的电力来自四川的江河。
在宜宾向家坝水电站,每秒有 1.2 万立方米江水冲过涡轮机,转动的电机能供 2000 万人同时用电。
四川的水电装机量早就是全国第一,截至今年 1 月已突破 1 亿千瓦,相当于 4 个三峡电站的规模。
这些电 70% 来自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沿着特高压线路 "飞" 到东部,每年能减少 1.2 亿吨标准煤消耗。
有意思的是,四川人自己用电也很 "任性",冬天烤火、夏天纳凉全不愁,因为他们知道,江河里藏着用不完的能量。
现在四川又在玩新花样:把水电、风电、光伏凑成 "能源铁三角"。
按规划,未来光伏电占比要从 1.7% 涨到 13.3%,相当于再建 10 个大型光伏基地。
到时候,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四川的电都能稳稳当当送出去。
那么,能源撑得起工业的骨架,那谁来填满民生的胃?四川早就备好了答案。
在南充的养殖场里,每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要经过 180 天,最后变成上海菜市场的排骨、广州早茶的烧卖。
2023 年,四川一共送出 6662.7 万头猪,平均每 2 个中国人就吃到 1 头四川猪。
四川能当 "养猪一哥",全靠盆地的 "天然防疫盾"。
四周的高山像围墙,把外来疫病挡在外面,中间的平原又适合大规模养殖。
南充、宜宾这些养猪大市,光这五个地方就贡献了全省 38% 的出栏量,剩下的分散在各个县镇,形成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的布局。
更厉害的是 "猪粮循环"。
四川自己就是产粮大省,2024 年产出 726.8 亿斤粮食,足够喂饱这些猪还有富余。
而且这里的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菜籽油既能炒菜,榨油后的饼粕又能当猪饲料,从头到尾不浪费一点资源。
有了能源和粮食打底,四川这方水土还藏着更深层的战略价值。
回溯历史,从抗战时期到如今,四川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抗战时期,战火迅速蔓延至东部沿海,上海等工业重镇岌岌可危。
情急之下,国家将目光聚焦到了四川,核心原因就在于这里天生具备 “战略保险箱” 的特质。
从地理上看,四川被大巴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层层环抱,中间是肥沃的盆地,这种 “易守难攻” 的地形,在战争年代就是天然的屏障。
再看资源禀赋,前面讲到四川有水、有粮、有能源,能实现 “自给自足”。这种 “不依赖外部补给” 的能力,让工业在这里能长期稳定运转,不怕被切断供应链。
所以在当时,为保存民族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大量工厂开启艰难内迁之路。
上海的工厂被拆成零件,装船装车,历经长途跋涉运往重庆、成都。
一路上,既要躲避日军的轰炸,又要克服道路崎岖、物资匮乏等难题。
但即便如此,这些内迁工厂在四川迅速复工,在轰炸中咬牙坚持生产枪炮,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弹药,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力量。
到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目光聚焦西部,四川再次被委以重任。
全国 15% 的军工企业落户四川,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涌入这片土地。
科研人员和工人们隐姓埋名,扎根深山,在艰苦环境中开启创业征程。
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架歼击机,填补了空军装备的空白;研发出第一台计算机,推动了科技领域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四川逐渐构建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坚实的战略大后方。
时至今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浪潮中,四川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再次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之地。
成都的航空产业园,汇聚了顶尖的航空制造技术与人才,如今已具备制造歼 - 20 机身的能力,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德阳的装备基地规模宏大,技术先进,能够生产百万千瓦机组,其产品不仅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还远销海外。
这些产业在平时,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贡献力量;一旦国家面临特殊情况,它们能迅速转换角色,为全国提供关键支持。
就如同电脑里精心备份的硬盘,平时悄无声息运行,关键时刻立即顶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战略大后方,从来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把自己打造成 "全能型选手"。
当国家需要时,它能拿出能源、调出粮食、启动产业,这种底气,才是四川最珍贵的 "战略储备"。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