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期、毛保和供应链金融,筑起平台“护城河”?

作者 | 潘颖

编辑 | 以安

美国对华关税层层叠加至 245 %的高位之时,众多外贸厂商的生意按下了暂停键:仓库里积压着本该漂洋过海的商品,订单被迫取消,资金链越绷越紧。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商务部、地方政府纷纷行动,试图为这些商家找到一条新路——“出口转内销”。

4月1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透露,政府已组织商超、流通企业座谈,帮外贸企业打通内销渠道。

然而,外贸转内销只是第一步。要让这些中小企业真正站稳脚跟,还需要为他们创造更有利的经营环境,尤其需要大型平台企业主动解决困扰中小企业的账期问题。

近日,济南市工商联餐饮协会等多地行业协会先后发布倡议书,指出自营电商平台在经营过程中账期过长、强制毛利保护、佣金过高问题。

图/济南市工商联餐饮协会公众号

据该协会调研,商家入驻某自营电商平台的综合运营成本超30%,部分商家实际到手金额仅为销售额的60%。

协会还提到,部分自营电商最长账期达90天,平均长达58.6天,远超中小商家资金承受能力。平台还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剧上下游账款拖欠,加重商家负担,中小商家普遍反映陷入“流量萎缩-成本高企-利润归零”困境。

工信部主管网站也刊文明确表态,要求自营电商平台重视中小企业账期问题。

事实上,在电商行业,延期付款已经成为部分头部平台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大平台凭借其市场地位,往往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供应链中最脆弱的一环——中小企业。

那些最需要资金周转的中小供应商,被迫接受苛刻的付款条件,陷入“越弱势越被压榨”的恶性循环。

1、长账期,“吸血”中小商家

越来越多小商家们开始为同一件事发愁:钱周转不开。

这个难题往往不在于业务本身是否盈利,而在于大平台拖欠了太多货款。

实际上,很多生意本身是能赚钱的,但在实际经营中,小商家们由于抗风险能力弱、周转周期长,一旦周转不灵就可能关门大吉。

表面上看,小商家船小好调头,但实际上他们的资金链往往绷得最紧,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部分电商平台较长的账期,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

目前各大电商平台的账期从15天到60天不等,部分自营电商最长账期达90天,意味着不少商家卖出去货后,可能要等上两三个月才能拿到钱。

当平台利用优势地位过度延长账期时,这种信用机制就可能异化为压榨中小商家的工具。

不少供应商都曾因货款拖欠问题,与电商平台对簿公堂。

2020年,神舟电脑控诉京东拖欠货款。当时神舟一纸诉状将京东告上法庭,追讨被拖欠的3亿多货款。

京东辩称是因神舟违反协议才暂缓付款,而神舟则指控京东因其未参与“二选一”活动而采取报复措施,不仅强行补贴促销,还拖欠货款。

这场纠纷闹得沸沸扬扬,神舟董事长吴海军直接在微博上吐槽:“现在能生存的企业,一般是有盈利能力的,为什么没钱,主要是因为处于优势地位的大企业,故意拖欠大企业,同时又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商家回款周期存在显著差异:淘宝天猫商家平均账期约15天,在大促期间会为部分商户提供“0账期”服务;拼多多常规账期在15-30天区间;SHEIN从订单生成到资金结算约需45天;以自营模式为核心的京东回款周期相对漫长,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长期维持在50天基准线,而近年呈现持续波动上行态势,去年第四季度该指标已逼近60天高位。

对企业来说,拖欠货款表面上看是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现金流管理的手段。

这种操作在短期内改善平台自身现金流状况的同时,却给供应链上的中小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这也是电商行业发展中不够健康的一面。

2、被滥用的“供应链金融”

产业链巨头们延长账期的做法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它们把本该支付给供应商的钱,转化为“供应链金融”的生意。

供应链金融本是助力产业链发展的好工具,旨在让强者带动弱者共同发展。但当它与长账期捆绑时,就演变成了一场不公平的游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延长账期,囤积巨额资金,然后放贷获利。

汤婧平在《管理者财务思维一本通》一书中提到,某电商头部平台的钱都是压供应商压来的,如果所有的供应商都去提现,挤兑平台,那么平台立马破产。但供应商不会这么做,因为在平台开店还能赚钱,愿意被平台压几个月。

很多很多这样的中小供应商就成就了平台现在的现金流。

其次,平台在“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同时,还通过金融产品,向资金紧张的供应商提供贷款,从中赚取利息。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平台延迟支付货款,导致供应商现金流吃紧,继而被迫接受平台提供的融资服务并支付利息。

中小商家就像是被迫用自己的钱向平台借钱,还要额外支付利息。

特别是在近年国补政策推动下,商家为了提升销量,需要大量用于备货的资金,还要垫付15%-20%的补贴资金,资金压力倍增,这为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发展契机。

这种模式表面上是双赢,实则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中小商家。

绝大多数中小商家在平台面前缺乏议价能力,既要承受微薄利润的压力,又不得不接受动辄数十天的漫长账期,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则要贷款并支付额外利息。

这种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产业链中最弱势的中小商家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3、左手压账期,右手撒百亿?

在电商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企业的现金流直接决定着业务发展的活力。

通过延长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做法,一些平台为其新业务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注意到的一个现实情况是,有头部电商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多是通过挤压供应商利润空间来维持自身发展。

在自营业务的价格战中,平台对商家推行“毛利保护政策”:当商品实际售价低于预期导致平台毛利率不达标时,供应商需要向平台补偿差价。

江苏某地家纺企业负责人表示,某平台自营的毛利保护政策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早期没有打价格战的时候,品牌商还可以承担。比如,一件供货价80元的商品,最终售价100块,商家签署承诺,保证平台20%的毛利率。

但是随着该平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打价格战,毛利保护政策的玩法就逐渐变味了。

比如说,平台会让商家承担补贴费用,商家补贴完之后,供货价80元的商品卖了70块,那么平台的毛利率没有做到20%,商家就要补钱给到平台。这种风险转嫁机制,让供应商在价格战中首当其冲,承担了绝大部分经营风险。

任何企业推行这种模式,都可能影响自身的供应链关系。长期承受微薄利润的供应商开始寻求其他合作渠道,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现裂痕。

在平台开拓新业务的过程中,类似问题也会发生。

此前有资深媒体人曾撰文称,热衷价格战的公司往往是热衷压榨供应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长账期的公司。如今,就有平台继续以压榨商家的方式,让自己有财力打价格战。

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样的账期才算合理?

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0天。这一规定为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账款拖欠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政策只是划出了底线,平台要想真正做好生意,就得主动构建互利共赢的生态。

不少企业都在试图优化账期管理。以胖东来为例,其将供应商账期压缩至7天,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极大加快了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

而其为供应商提供的金融支持是,小额免息借款和大额低息贷款,在不加重供应商负担的同时,去解决临时性资金周转难题。

这些案例表明,过度延长账期虽然能在短期内改善平台现金流,但长期来看会损害供应链活力。相反,合理的账期安排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维持正常运转,还能促进整个商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台需要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为合作伙伴留出合理的生存空间,这最终将反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神舟   账款   护城河   平台   现金流   货款   中小企业   供应商   资金   商家   金融   财经   企业   毛保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