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别乱吃!这两种菌可促进肿瘤生长,增加肠道感染风险

益生菌被大众认为是一类非常安全的产品,并且对身体健康有各种益处,如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修复肠道屏障等。但是以下两种情况服用益生菌需要警惕:

益生菌若服用不当,可能存在促进肿瘤生长、增加肠道感染风险的隐患。

乳酸杆菌:促进胰腺癌肿瘤生长

乳酸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益生菌之一,不仅被用于膳食营养补充剂和药品中,在日常生活里也十分常见,像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中都含有它。但研究显示,乳酸杆菌会促进胰腺癌患者肿瘤的生长。

图源:文献1

该研究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Immunity》杂志,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将膳食色氨酸代谢为吲哚(如IAA、ILA),这些代谢物激活胰腺导管腺癌(PDAC)相关巨噬细胞(TAM)中的芳香烃受体(AhR),进而上调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Arg1)并抑制CD8+ T细胞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乳酸杆菌促进肿瘤生长机制(图源:文献1)

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中,巨噬细胞(TAM)中的芳香烃受体(AhR)的高表达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研究人员进行了胰腺导管腺癌(PDAC)小鼠模型试验,通过基因敲除(如Lyz2cre/+Ahrfl/fl小鼠)或药物抑制(如CH223191)阻断AhR功能的后,TAM转变为促炎表型,肿瘤内IFNγ+CD8+ T细胞增多,肿瘤生长受到抑制。在试验的第14天,相比对照组小鼠,AhR缺失使小鼠肿瘤体积缩小50%,并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这一现象在多个PDAC小鼠模型中均观察到一致的效果。

驱动巨噬细胞(TAM)中的芳香烃受体(AhR)活性的来源是什么呢?一定是乳酸杆菌在作祟吗?研究人员通过抑制小鼠的色氨酸代谢酶(IDO1),然而发现对AhR活性无显著影响,而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能显著降低肠道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抑制TAM中的AhR活性,并减少肿瘤的大小。

并非所有的乳酸杆菌都能促进肿瘤生长,在无菌小鼠试验中,无菌小鼠可减少AhR激活,而在无菌小鼠中移植生产吲哚代谢物的菌群会加速肿瘤进展。研究中对4种常见的乳酸菌,进行了吲哚代谢物产生能力和促进肿瘤生长能力测试,最终锁定L. murinus和L. reuteri两种菌群,其具有极高的吲哚代谢物生产能力,并加速肿瘤生长,而L. johnsonii 和 L. intestinalis产生生的吲哚代谢物极低,且不会促进肿瘤生长。

4种乳酸杆菌产生吲哚代谢物的能力(图源:文献1)

4种乳酸杆菌对肿瘤的促进作用(图源:文献1)

AKK菌:增加肠道感染风险

AKK 菌是一种新发现的益生菌,被誉为“新一代明星益生菌”,其巴氏灭活形式于 2022 年获欧洲食品安全局正式批准为新型食品原料进入市场。多项研究已表明,AKK 菌在肥胖症、2 型糖尿病及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益处,目前还有多项相关临床试验正在推进中。

然而,2025年2月,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中发布的一篇研究,却发现AKK菌会增加肠道感染风险。研究显示: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s)通过IL-22依赖性途径调控肠道黏液蛋白半乳糖基化,从而限制特定共生菌(如黏液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的过度生长,防止病原体感染。

图源:文献2

医学研究者早已知晓,3 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s)在黏膜区域富集,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保护宿主免受感染,但其具体的分子与细胞机制尚未明确。而本研究揭示了其中一种可能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主要通过动物试验,使用啮齿类柠檬酸杆菌感染小鼠模拟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并使用ILC3缺陷小鼠、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的小鼠或无菌小鼠,口服AKK菌,再感染啮齿类柠檬酸杆菌,均证实AKK菌是造成肠道致病菌增加的罪魁祸首。

该研究进一步分析,揭示了AKK菌增加肠道感染风险的机制。

首先,AKK 菌可促进病原体毒力基因的表达。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AKK 菌虽不直接影响啮齿类柠檬酸杆菌的生长,但能显著增强其毒力因子 tir 和 ler 的表达,而这两种因子对病原体在宿主肠道的定植和入侵至关重要。体内实验也证实,给小鼠口服 AKK 菌后,感染的啮齿类柠檬酸杆菌中 tir 和 ler 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在 AKK 菌缺失的寡小鼠微生物群(OMM11ΔA.m.)模型中,这两种毒力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

其次,AKK 菌的代谢产物琥珀酸是关键介导者。代谢组学分析发现,AKK 菌培养上清中琥珀酸含量显著升高,而该代谢物在体外可直接诱导啮齿类柠檬酸杆菌 tir 和 ler 的表达。体内实验进一步表明,给小鼠补充琥珀酸会增加粪便中啮齿类柠檬酸杆菌的载量并促进其全身传播,且 AKK 菌缺陷小鼠或不含 AKK 菌的 OMM11 模型中小鼠的盲肠琥珀酸水平显著降低。此外,使用延胡索酸还原酶抑制剂(TBZ)减少 AKK 菌产生的琥珀酸后,病原体毒力因子的表达及感染程度均受到抑制。

最后,琥珀酸通过特定转运蛋白发挥作用。敲除啮齿类柠檬酸杆菌中负责琥珀酸摄入的 DcuB 转运蛋白后,无论是琥珀酸处理还是 AKK 菌培养上清刺激,均无法上调 tir 和 ler 的表达,且该突变菌株在体内的感染能力显著下降,证实琥珀酸需通过 DcuB 转运进入病原体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AKK 菌主要通过产生代谢产物琥珀酸,作用于病原体的 DcuB 转运蛋白,进而上调毒力因子 tir 和 ler 的表达,最终增加肠道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益生菌的使用仍需谨慎。建议优先选择经明确验证安全有效、且与自身适应症相符的菌株。关于益生菌对应的具体适应证及用法用量,可点击往期文章查看益生菌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成人、儿童如何用?两张表说明白

研究声明:上述两项研究主要基于小鼠模型开展,而人类与小鼠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其结论的临床相关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END

参考资料:

[1]Hezaveh K, Shinde RS,et al. Tryptophan-derived microbial metabolites activate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i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 Immunity. 2022 Feb 8;55(2):324-340.e8.

[2]Wang W, Li N, et al. ILC3s regulate the gut microbiota via host intestinal galactosylation to limit pathogen infection in mice. Nat Microbiol. 2025 Mar;10(3):654-66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养生   肠道   肿瘤   生长   风险   小鼠   杆菌   琥珀酸   乳酸   代谢物   柠檬酸   吲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