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个中医药文化营首站太圈粉!国际青年忙着收藏“中医信物”:每一样都想带走

10月21日-10月22日,在世界传统医药日之际,国际青年学子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及其四所附属医院,探寻中医药文化瑰宝。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针灸科诊室内,二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目不转睛地看着医师手持寸许浅针,如执羽扇般轻贴面瘫患者的面部,指腹旋推针柄时,吴明霞主任同步讲解着取穴的要领及针刺的手法。国际青年学子们不自觉地探身向前,双眼紧追医师的操作,连叹“大开眼界”。

这是10月22日上午,“青囊探闽”国际青年福建中医药文化研习营的生动一幕。

10月21日-10月22日,来自美国、西班牙、斯洛伐克、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青年学子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及其四所附属医院,通过亲身体验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创新实践,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中医记忆”。

“我看到了中医的另一种可能”

“浅针不刺入肌骨,而是通过手指刮推针柄,以振动传导刺激穴位。”在附属人民医院“吉祥山·老时光”中医药文化馆,康复科陈良华医生手执银针,向国际青年学子展示着中医外治法——浅针术的精妙。

20多位国际青年学子参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在“吉祥山·老时光”中医药文化馆,沉浸式体验药膳之味、外治之妙,并与智慧中医展开趣味互动。

一位美国营员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太适合儿童患者了!孩子们往往难以配合传统针灸,浅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我想学会了,回去用上。”

而这枚寸许长的浅针成了美国学子眼中最珍贵的"信物"。当陈良华医生演示完浅针疗法后,一位美国营员小心翼翼地询问:“能不能送我一根针?我想把它带回去,好好研究这枚小小银针里蕴藏的奥秘。”

在火龙罐疗法体验区,排队体验的队伍始终不断。当温热的陶罐在纤细的脖颈上缓缓游走,暖意顺着经络渗入肌理,刚体验完的一位美国营员当即舒展眉头。只见她挥动手臂,兴奋地与其他营员分享:“太神奇了!感觉全身通畅,百病皆消!”

营员体验火龙罐

“中西医竟然可以这样结合”

在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现代化的康复训练设备与中医中药、传统针灸、推拿的协同运用,让营员们连连称奇。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国际青年学子看到了国医大师、名中医们研发的中药制剂,领教了针灸治疗的强大,并被中医治未病理念深深吸引。

来自新西兰、目前在福建中医药大学读研一的学生Adina,主动当起了“临时翻译”,为其他营员们解释康复原理,言语间充满了对中医药融入现代医疗的赞赏。

“我们看到了康复医院的下肢机器人如何辅助患者重新行走,也看到了针灸如何介入语言康复,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全新的认识。”Adina分享道。

国际青年学子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部等沉浸式参观、学习。

“原来中医也这么‘潮’”

在附属人民医院的智慧中医展区,营员们被多媒体经络腧穴训练系统深深吸引。屏幕上清晰浮现出人体经络走向,指尖轻点“足三里”就能显示穴位的定位、主治功能等注解。

“用科技让古老的经络学说变得可视化,原来中医药也在紧跟潮流!”一位美国营员感慨道。

营员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验智慧中医

在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营员们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治未病科的“太空舱”智能检测设备与传统诊脉并行不悖,名医馆内老专家指下寻踪,外治室中艾香袅袅。一位营员在体验耳穴压豆疗法后惊叹:“小小一粒豆竟能调理全身,这就是中医的神奇魅力吧!”

更让营员们感到震撼的是,在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的中医经典病房,他们看到纯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取得的显著成效。“没想到中医能在现代化医院里发挥这么大作用,效果还这么好,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医的认知。”一位营员表示。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国际青年学子们开启了一场深度体验之旅。他们探访了充满未来感的“太空舱”,走访了骨伤科、名医馆、外治室等特色科室,亲身体验了中医护理门诊的精湛技艺,并零距离感受了康复科与中医经典病房里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

给自己取中文名为“罗睿娜”的美国营员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这些医院,我们真切看到了中医师是如何通过科技让古老的中医焕发新生。这样的创新能让更多人看懂中医、接受中医,非常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出海’走向世界。我们也十分欣喜看到这样的景况。”

"我要把中医智慧带出海"

本次“青囊探闽”国际青年福建中医药文化研习营——2025年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暨国际青年人才来华交流项目在10月21日上午正式启动,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林生在开营仪式上寄语,希望青年朋友们通过这次福建之行,能够沉浸其中,用心感知,让这次旅程成为一次启迪智慧、增进友谊的难忘经历。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林生在开营仪式上寄语

从“望闻问切”到“辨证论治”,从“君臣佐使”到“整体观念”,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让营员们深深着迷。

从聆听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到参观时珍园辨识百草;从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里研读医史,到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四所附属医院亲身体验——营员们对中医药的认知,从抽象的理论概念逐渐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会。

“这两天的体验和观察改变了我对中医的认知,中医不只是扎针和草药,而是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一位美国营员总结道,“我会把‘治未病’的理念和整体健康管理的概念带回国、带出海,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守护生命的东方智慧。”

随着福州段行程落幕,营员们将前往武夷山、厦门继续中医药文化探索之旅。而这短短两日的所见所感,被珍藏的“中医信物”——一枚浅针、一段体验、一种理念,已如一颗颗种子,悄然落入不同肤色的青年心中。未来,这些种子或将在世界各地发芽,让“岐黄之术”的芬芳,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邓剑云

摄影摄像:蔡颖雯 林承威

来源:福建卫生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养生   首站   信物   福建   中医药   中医   青年   收藏   文化   国际   人民医院   学子   经络   附属   针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