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未来城市新维度!这场跨学科研讨共探低空空域发展

极目新闻记者 黎先才

通讯员 乔晶

城市立体物流、空中交通网络、数字孪生技术等新场景的涌现正重塑城市空间与人居形态,低空经济已成为城市空间升维的“新引擎”。4月2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未来城市与低空空域发展研讨会”在该院举行,聚焦低空经济与未来城市建设的协同创新,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低空空域资源,拓展新人居环境与城市形态。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联合了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武汉合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与 30S未来学组参与协办。

这场汇聚200余名政、产、学、研各界代表的盛会,揭开了大建筑学科在““空天地一体化”时代的转型蓝图,探索了智慧人居时代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转型路径,奏响了拓展未来新人居形态的跨学科交响曲。

随着国家发改委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人机起降场、空中交通走廊、智能感知系统等新设施、新要素也将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规划学科也将突破传统的空间设计范畴,向立体化、智慧化、系统化的“空域综合治理”转型。

“未来的建筑规划学科必须突破传统边界,在数智网联技术支撑下构建‘空间-时间-信息-能量-伦理’多维协同的新型人居环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在论坛中表示,面对低空经济催生的复杂挑战,跨学科融合势在必行。

谭刚毅院长在论坛中作报告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华中科技大学启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整合九大院系资源,邀请多家低空经济企业与多位低空领域专家,搭建了覆盖空域规划、飞行技术、智慧运维全链条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低空空域发展”的核心主题,从系统架构、政策规范、规划管控、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智慧技术、应用场景等多维度展开系统性探讨,为推进低空经济与未来城市建设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的对话空间。

在智慧人居与低空经济交错融通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研讨会活动现场

面向低空空域发展需求,谭刚毅院长在论坛中提出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充分响应“空间智能化”趋向下城市系统架构更新与低空核心技术进步的需求,培养具有空间智能分析技术、低空系统架构设计知识与多维空域治理能力的交叉型人才,发挥高校与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的前瞻性思维优势与社会担当。

嘉宾对谈

活动期间,相关嘉宾还就低空空域发展的现状、机遇、技术挑战和方法应对等进行了对谈。

未来,华中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持创新、协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低空经济开展积极探索与深入实践,为低空空域的多元化发展与综合性治理输送跨学科的创新力量。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空域   低空   多维   未来   城市   维度   人居   华中科技大学   学科   经济   科技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