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汽水”可以说是北方最接地气的“国民饮料”,
尤其是再配上一句“吴京同款代言”,直接赢得了中小城市餐饮业的霸主地位。
但谁能想到,这个一年狂赚32亿,被称为“本土饮料之光”的企业,居然也被美国资本大鳄KKR收购。
而创始人王庆东的套现离场,也把当年放话“不被外资控股”的誓言,在今天变成了一声叹息。
必须承认的是,大窑汽水的成功堪称一部商业奇迹,甚至可以拍成一部创业者的纪录片。
上世纪90年代末,王庆东接手“八一饮料厂”时,这家公司只能勉强糊口,面临倒闭边缘。
但王庆东却靠着自己的商业嗅觉,不仅成为饮料厂“救命恩人”,还带领全厂员工实现逆风翻盘。
为了让产品出圈,他把传统汽水“啤汽合一”,发明了工业啤酒玻璃瓶包装设计,既耐看又耐摔,瞬间与市场上泛滥的廉价塑料瓶汽水区隔开来。
再搭配多汽泡、低甜度、独特口感,迅速吸引了一大波消费者,“喝啤酒瓶装汽水”的情怀直接爆火,根本就是摆摊餐馆标配饮品!
靠着这个创意加心血布局,王庆东一步步将大窑做成“北方饮料之王”。
从大排档到饭店,从烧烤摊到超市货架,“喝汽水找大窑”的标语几乎成了地方日常,无需多嘴生拉硬广,就广受青睐。
到2020年前后,这家年营收30多亿人民币的企业,确实像所有本土品牌一样,让人打心眼里感慨:
终于见证了一个能和进口品牌分庭抗礼的中国品牌!
大窑在“本土品牌骄傲”的标签下,曾收获了无数消费者拥趸,王庆东也曾对媒体放豪言:
“我们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被外资合资收购,有大窑一天,国牌就站得住!”
这份誓言曾在公众场所刷屏,当年的舆论高度,无疑让大窑在国民心中的企业诚信分值再度拉满。
不过现实总是会将梦想击碎,2014年成为大窑的重要转折点,王庆东选择了重资产扩张路线,在全国多个区域建厂,开始大规模扩张。
这看似是将市场扩展直通全国的决策,但其背后是在每个生产基地上都押注了巨额资金,直接打开了烧钱模式。
大窑扩张的速度的确快,但要知道规模化发展往往伴随着潜在风险。
一旦供大于求,利润收缩,资金从“造血”改为“失血”,整个品牌就会陷入一场漫长的“失衡”。
果然当全国市场风起云涌,可口可乐和百事汽水升级渠道竞争后,区域市场饱和盘膨胀,大窑的资金链瞬间紧绷。
更关键的是2020年疫情的意外侵袭,对餐饮业饮料销售的整体冲击,间接摧毁了大窑的现金周转能力。
此时早年靠着品牌发家积累的那些忠实粉丝,已经不能独自撑起“大窑帝国”。
2025年7月,让无数消费者感到痛心的消息刷屏了,大窑背后的开曼远景国际被KKR全资收购,也就意味着“大窑汽水”成为KKR全球版图的一员。
尽管官方公告中并没有直接提“控股预算数据”,通俗点来说,就是“拐弯抹角方式卖了自己”。
至此王庆东当年的那句“绝不外资控股”的承诺不攻自破。
有人问,王庆东为什么宁可接受老美资本,而不是找国内资本度过难关呢?
在这个问题上,大窑选择KKR极像此前蒙牛引入外资达能,娃哈哈与达能闹纷争等案例。
当本土企业独自抗不住负债压力时,愿意掏“现金”的,大多是全球资本的“高手玩家”。
KKR看重的不只是大窑的品牌号召力,还有它未开发尽的区域低成本物流和供应链潜力。
比起自己咬牙硬拼,出手卖股份或许对双方更划算。
遥想两年前,吴京代言加成让大窑从低迷销量反弹,引发了消费狂潮,但公司上层当时却清楚,这种流量带动的短期效益,无法承载长远运作需求。
比起品牌光环背后累积的问题,大窑最终败给的,是错估了“国民汽水”的真正格局。
一方面,大窑醉心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却逐渐失去了往高端方向延展的机会。
中国本土饮料市场需求多元化,新生代消费者不再像父母辈那么追求“量大便宜”,而是更关注健康、趣味、甚至是轻奢的体验。
玻璃瓶汽水有情怀,但对00后来说未必更实用。
另一方面则是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消费端低迷,沿海市场对国产品牌认知不足,跨区域物流成本急速攀升。
这一切都加速了大窑从顶流国货跌入资金泥沼,有人说王庆东和大窑“卖身”代表了国产品牌的无奈,这其实很难用此总结。
毕竟大窑靠着“卖身套现”,留下了能稳住资本市场的迹象,也让工厂工人保住饭碗,且为下一步新产品提供资金支持。
但从情怀角度讲,消费者确实心痛,它不仅是一瓶汽水,更是很多人关于国产品牌翻盘的记忆。
它也是商业规律残酷的投影,步子迈得太大,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多,大窑就是被风险压垮的另一种结果。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大窑被“卖了”?官方最新回应
#MCN双量进阶计划#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