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逐渐扎根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以来,资本都在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一直流动。尤其是今年美国玩起关税武器后,资本的流动甚至“逃亡”就越来越多。
可在这样的乱局之中,央行却表现得格外淡定。
在今年央行曾不止一次表态,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降准降息。
央行行长 潘功胜
两个“合适”,足以表明央行内心的底气和清晰的货币政策。降准降息,这是大家都在议论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
但在资本大逃亡的现在,央行为何如此淡定不打出这张“王炸”呢?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央行所说的“合适时间”和“合适机会”,这里头又藏着哪些门道?
要理解这场货币政策大戏,得先搞明白它如何直接触碰每个人的钱包。或者说,得先理解“降准”是怎么回事,“降息”又是什么手段。
先来说说降准,其实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意思。
所谓存款准备金,这个顾名思义,和居民存款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储户,我们去银行存钱,从来都是存了多少以后就能取出多少。
但对银行来说,可不是你存多少钱它就能用多少钱的。银行在收取储户存款后,需要按比例向央行缴纳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
在这之后,剩下的钱才能被银行拿去使用。无论是拿去放贷也好,投资也好,剩下的这部分才是银行能用来盈利和投资的。
存款准备金,就像银行存在央行的“保护金”。这笔钱既保障储户安全,也像水坝一样控制着金融市场的流量。
假设银行收进100元存款,按15%的准备金率得冻结15元。真正能贷出去的钱就只剩85元。
当然,这个比例也不是定死了不再改变的。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央行会制定不同的货币政策。当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比率时,银行就能少被冻结部分资金,多拿出钱去投入市场。
这就是“降准”的大体概念,当然降也不会降太多,但其意义依然重大非凡。
这个看似微小的比例调整,实则是金融体系的“总闸门”。
目前中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两百万亿。在这样巨大的总量面前,每一丝微小的调整带来的都是大地震。
降准1个百分点,看似轻松,实际能释放的可是万亿级别的资金。这就像给经济血管做透析,把淤积的资金重新注入市场循环。
但钱放出来可不意味着雨露均沾,它们会以不同的速率流向不同的领域。
去年某城商行降准后,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审批周期从两周缩短到三天。小微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这就是资金活水落地的最佳注脚。
不过降准也不是万无一失,2018年那次定向降准后就有副作用。部分三线城市房价月环比涨幅直接翻倍,像被注入了催化剂。
所以说,央行在拧开闸门时,得精确计算流量和流向的分寸。
紧接着的就是降息,即降低银行储蓄基准利率。相比降准,这个就一目了然了。
中国人喜爱存钱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所以存款利率就成了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储蓄虽然是最稳妥踏实的理财手段,但是其收益也相对更低。
如果央行降低了存款利率,那储蓄能带来的收益还会随之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的积极和热情也会跟着降低。
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钱被拿来消费、投资。比起大把的钱放在银行里,这样更能刺激和提振经济发展。
所以看似这两个经济术语远离生活,但它们和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和它们有关的货币政策,也成了央行需要慎之又慎的考量对象。
所以央行才要“择时”“择机”,确保万无一失再降准降息。
货币政策从来都是敏感又伴随风险的,尤其是在当下这样的情况。正是如此,央行的谨慎完全可以理解。
前阵子,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刚放出可能加息的信号,人民币离岸汇率就刮起了风暴。半小时之内,汇率直接跳水200个基点。
这种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容不得分毫疏忽和差池。
2020年3月全球美元荒的时候,我们硬是顶着压力没跟风降息。结果汇率稳定是守住了,可A股市场却结结实实地吃了个闷棍。
从这不难看出,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国内经济的发展,都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复杂的纠缠和影响。尤其是现在,国际市场的剧本更加复杂。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5%高位震荡,随时可能吸走海外资金。而日本央行持续量化宽松,欧元区又在加息遏制通胀。
国际金融动荡不休,形成三足鼎立的货币政策格局。这时候我们的每个政策动作,都得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既要防着资本外流,又得避免被扣上“汇率操纵”的帽子。
这是在芝麻上绣花的精细活儿,也是干系亿万生民的大动作。由不得央行不谨慎,毕竟国际金融市场上,“蝴蝶翅膀”随时都在煽动。
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像一场长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比如今年前四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激增35%。但在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每辆车最高3万元的补贴在当推手。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还要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化债既要处理存量债务,又不能断了新项目的资金链。
财政政策这半年来确实抢眼,但就像烧柴火,烧得太旺反而容易后继乏力。
地方财政政策给经济发展加了大火,这时候就需要货币政策接棒。但怎么接大有讲究,不是无脑双降就完事了。
货币政策更像是精细的外科手术,既要刺激经济痛点,又不能误伤健康组织。
现在的策略明显是激进政策带头冲锋,稳妥货币政策殿后托底。先用财政政策的骨架稳住结构,再用货币政策做神经串联整体。
所以央行才选择按兵不动,降准降息这发“王炸”扣在手里引而不发。等到真正需要它们出马时,大牌自然就会被毫不犹豫的甩出。
说到底,货币政策就像中医看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适时调理。
在全球化这盘大棋局里,我们既要留有后手,又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应该相信央行,静待恰到好处的货币政策到来。
参考资料:
1.央行行长:今年将择机降准降息!——光明网
2.最新!央行行长:今年择机降准降息!——证券时报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