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经历一场高温灾难,为何百姓都没感觉?感谢空调电网的存在

2025年的夏天,中国再次迎来了历史性的高温天气,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惊人的14.6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浙江等地的用电负荷连日超过1亿千瓦,华东电网负荷达4.22亿千瓦,其中空调负荷占比高达37%,面对如此极端天气,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尽管室外热浪滚滚,但大多数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却几乎无感。

这背后,是空调技术的普及与电网系统的强大韧性共同构建的"高温防护罩"。

2025年的夏天,中国经历了一场不亚于自然灾害的高温烤验,7月4日这一天,全国电力负荷创下了14.65亿千瓦的历史峰值,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它相当于约1465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运行的总和!在浙江,用电负荷连续多日突破1亿千瓦大关,规模接近德国与英国两个发达国家用电负荷的总和。

气象数据显示,今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多地出现阶段性40℃以上的极端高温,山东在5月18日就发布了今夏首个橙色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气温飙升至37-39℃,局部甚至达到40℃。

这种高温并非短暂现象,而是形成了可怕的温度累积效应,山东省的研究表明,连续高温天数越多,电力负荷增长越显著,超出单纯温度升高带来的负荷预期。

高温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降温负荷激增,浙江的调温负荷最高超过4600万千瓦,预计今夏可能达到4900万千瓦,另一方面供电能力受限,高温导致水电出力下降,光伏发电效率降低。 

更危险的是,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在高温下故障率上升,武汉等地就发生了多起因高温导致的电气火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为何中国百姓的生活却能保持相对正常?答案就藏在两个关键词中,空调与电网,这两大系统如同现代社会的温度调节器与能量分配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夏日清凉。

在40℃的高温下,空调已从改善生活的奢侈品转变为关乎生存的刚需,2025年夏季,中国空调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小米集团副总裁王晓雁透露,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空调销量达到去年同期的20倍。

空调普及率的提升是中国百姓对高温无感的首要原因。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空调拥有率已超过100%,农村地区也达到60%以上。

这种普及不仅体现在家庭中,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调覆盖率也大幅提高,山东多所高校如青岛大学、烟台南山学院等纷纷启动宿舍空调安装计划,保障学生在极端高温下的健康与安全。

现代空调已不再是简单的"冷气机",而是集成了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空气净化等多功能的健康设备。

以海尔、美的、格力为代表的中国空调企业,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在欧洲高温市场中表现出色,海尔空调在欧洲的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0%,TCL空调也因欧洲热穹顶效应而销量大增。

空调的普及改变了中国人的夏季生活方式,但仅有空调还不足以应对极端高温的挑战,要让千家万户的空调稳定运行,背后需要一个更为庞大、复杂的系统支撑,这就是中国电网。

如果说空调是抵御高温的第一道防线,那么电网系统就是确保这道防线稳固的后勤保障。电网系统的韧性建设是中国百姓高温无感的关键支撑。

比起十年前与工作时间高度吻合的上午、下午两个高峰,如今的晚高峰成为电力保供的最大挑战。为此浙江通过与南方电网合作,在7月至9月15日期间将云南、贵州的富余电力稳定持续送浙,总电量预计达8.62亿度,专门补充晚高峰电力缺口。

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电网韧性建设,确保了即使在极端高温下,百姓家中的空调也能稳定运行,维持室内舒适环境,电网如同看不见的电力长城,默默守护着现代生活的正常运转。

在西班牙,2025年6月就有超过300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意大利也出现了工人因高温猝死的案例,中国虽然因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了大规模健康危机,但户外工作者、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群体仍然面临高温威胁。

户外劳动者是高温下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职业人群,即使气温超过40℃也常常需要在烈日下工作。

老年人群特别是独居老人,也是高温高危群体。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高温不敏感,加上节俭习惯不愿开空调,容易发生脱水、热衰竭等问题,武汉消防近期接连处置多起电气火灾,其中不少发生在老年人家中,反映出老旧线路与高温高负荷的叠加风险。

低收入家庭的空调普及率仍落后于平均水平,尽管空调价格已大幅下降,但电费支出对低收入家庭仍是负担,部分老旧小区电路容量不足,无法支持多台空调同时运行,也成为制约因素。

2025年的高温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巴黎埃菲尔铁塔因高温发生了20公分的结构形变,这一惊人现象警示我们:极端高温将成为未来夏季的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空调普及与电网建设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可持续性挑战。

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是首要挑战,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5年炎夏侵袭全球,空调需求景气向好,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和空调进一步普及,降温负荷占比还将提升,浙江预测今夏调温负荷最高或达4900万千瓦,未来这一数字可能被不断刷新。

能源结构的转型压力同样不容忽视,目前中国电力供应仍以煤电为主,空调大规模使用意味着更多碳排放,加剧温室效应。

法国政府抵制民用住宅大规模安装空调,理由正是这会增加碳排放,加速全球变暖,如何在保障降温需求与控制碳排放之间找到平衡,是中国必须面对的课题。

欧洲的高温困境为我们提供了镜鉴,尽管面临40℃以上的极端天气,许多欧洲国家仍因环保考虑限制空调普及,结果导致公共卫生危机,中国的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完全可以在满足降温需求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的降温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被动应对高温到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必须走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大多数中国百姓在空调房中安然度夏时,我们确实应当说一声感谢空调,感谢电网,但更应认识到,这份无感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是科技发展与系统创新的共同成果。

从山东高校加速安装宿舍空调,到浙江电力系统应对连日过亿千瓦负荷,从小米空调安装工程师的紧急调度,到电力调度中心的24小时值守,从普通市民自觉调高空调温度,到企业主动调整生产计划错峰用电,这场高温下的"中国奇迹"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感恩现有的防护体系之余,我们更需着眼未来,共同建设一个既能应对极端气候,又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会。这或许是对那些在高温中默默守护我们生活的人们最好的感谢。

参考资料

南方+客户端 - 2025-07-08:电网负荷连创新高,江门供电全力保供  

齐鲁壹点 - 2025-07-08:欧洲极端高温众生相:民众熬,游客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财经   电网   中国   灾难   高温   空调   百姓   感觉   负荷   电力   浙江   欧洲   韧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