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当电影《非凡的你》在全国热映时,银幕上那位为红旗渠献出生命的年轻技术员,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这部以吴祖泰为原型的影片,让一位历史深处的英雄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并引发时代热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原始档案中,这位英雄烈士的名字本应写作“吴祖泰”。然而这位“非凡的你”——被岁月误读的“吴祖太”,他的名字背后,却承载着一段如此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血染的丰碑
追忆红旗渠技术员吴祖泰
作者:赵建红
“我叫吴祖泰”
林州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显示:“我叫吴祖泰,男,汉族,1933年2月18日出生于河南原阳县白庙村,1953年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所有毕业证、简历、证明及本人签名均使用“吴祖泰”这个名字,烈士生前本人从未用过“吴祖太”的写法。

据大学生秦晨凯,也是吴祖泰生前学校的校友考证,这个笔误源于烈士牺牲后早期手写记录时的简笔误写,并以讹传讹至今。为此他专门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大学学刊上,并出版《渠魂——吴祖泰》一书予以大力更正。
在档案馆里,泛黄的纸张上清晰地记录着吴祖泰的生平轨迹。每一个签名,每一份证明,都赫然写着“吴祖泰”三个字。林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郭俊文说:“这种笔误看似微小,却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墨汁,玷污了英雄原本清晰的容颜。”当我们凝视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呐喊:还原英雄的真实姓名,不仅是对一个逝去生命的尊重,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庄严致敬。
这种笔误的纠正,让我们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精神。每一个历史细节的考证,都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当我们把“吴祖太”改回“吴祖泰”时,我们不仅在还原一个名字,更是在还原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所言:“每一个考古发现,都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新解读。”而我们纠正“吴祖泰”名字的笔误,同样是对红旗渠历史的一次重新解读,是对英雄精神的一次重新诠释。吴祖泰若有在天之灵,想必一定会含笑九泉。
“我用脑袋担保”
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70公里总干渠要在太行绝壁上蜿蜒,10米的落差仅相当于成人一拃的高度。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容不得丝毫差错的精密计算。当时的技术条件极为艰苦,全县仅有两台测量仪器,而具备专业知识的科班生更是凤毛麟角。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贵书记将测量重任交给刚出校门的吴祖泰时,这个黄河水利学校的毕业生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担当。他深知,测量工作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测量不准,不仅会导致工程失败,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吴祖泰肩负的,正是这样一项关乎林县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重任。
在测量仪器匮乏的年代,吴祖泰带领团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他们将绳子系在悬崖边,把水平仪支点放在自己肩头;用翻转的脸盆和线绳自制测量工具;夜宿山洞啃冷馍就泉水。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年轻的中专生竟拿出了上、中、下三套引水方案,为工程提供了多重选择。

当杨贵书记担忧测量精度时,吴祖泰立下军令状:“8000比1的坡比,我可以用脑袋担保!”这份担当,让一个20多岁的青年扛起了改变林县命运的重任。这种精神,正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展现的工匠精神,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责任的勇于担当。在测量过程中,吴祖泰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有时水平仪在悬崖上找不到合适的支点,他就让人用绳子把他吊在悬崖边,让水平仪的两个支点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来测出渠线。
“真正的智慧来自群众”
在凤凰山培训现场,吴祖泰手执水平尺,耐心向工人们传授测渠技术。他深知,再精确的设计蓝图,也需要基层工匠的理解与执行。这种将专业技术与群众智慧相结合的理念,在翟峪沟勘测中得到了完美印证。
当测量小组遇到复杂地形时,吴祖泰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虚心请教当地放羊老人。老大爷指着山凹说:“水头正冲着你们画的桥。”这句朴实的话语点醒了测量团队。最终采用的“绕沟修渡槽”方案,既避免了山洪冲击,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吴祖泰不仅是一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深入群众的实践者。他深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正如他在测量中对其他队员说的:“技术人员的知识来自书本,但真正的智慧来自群众。”这种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
1960年1月16日,勘测渠线队与县委负责调查的领导同志在某地胜利会师。队员们带着大量的一手材料,参加了县委扩大会议。
会议上,大家纷纷以生动事例和满腔热情,讲述着自己在勘测和调查过程中的深切感受。杨贵同志一边翻看着一张张图纸,一边询问吴祖泰:“听听你的意见吧。”此时的吴祖泰,心情十分激动。同志们的发言早已让他按捺不住,可真轮到自己发言,他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个浑身透着虎气的年轻人。只见他浓眉下的一双大眼睛瞪得圆圆的,双脚不安地挪动着。沉默片刻后,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没问题,保险成!”
“有把握吗?”杨贵问。“有!”吴祖泰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回答。
“能浇多少地?”一位同志急切地问道。“全县的地差不多都能浇完啦!”“哎呀!太好了,说啥也得干!”会场上顿时沸腾起来。
吴祖泰的底气,源于他对勘测工作的严谨态度,源于他深入群众、虚心听取建议的务实作风。在艰苦的勘测环境下,他和队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用智慧和汗水为红旗渠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凡的你”永在
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工地。当吴祖泰得知洞内土壁出现裂缝时,放下碗立即与姚村卫生院长李茂德冲进洞内检查。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塌方的土石掩埋了两位年轻的建设者。
吴祖泰,这位来自河南原阳县白庙村的英雄,毕业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他本可以在城市享受舒适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来到林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热爱的水利事业。在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的建设中,他就充分展现出了非凡的设计才能。1959年10月,红旗渠初勘选线工作启动,吴祖泰便投身其中,开始了紧张而重要的设计工作。红旗渠的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干渠工程施工安排》,就诞生于他的笔下,为红旗渠工程指明了最初的方向。1960年2月,红旗渠正式开工。吴祖泰在工作中胆大心细,充分展现出了一名优秀水利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他不仅在渠首凤凰山举办测渠技术员培训,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找渠底等关键知识,有效解决了工地因不懂技术而导致的偏高偏低、弯曲渠线等窝工现象,提高了施工效率。面对渠首拦河坝、青年洞、空心坝等设计中的重大问题,他顶住重重压力,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还心系红旗渠工程的全局发展,给中央写了12篇信息稿件,成功促成了中央来林县召开水利战地会议,为红旗渠工程争取到了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他三次推迟婚期,坚定地表示不完成引漳入林工程绝不结婚。他的爱人薄慧贞来到工地看望他,工地领导特意为他们举行了战地婚礼,那是一场特殊而又充满意义的婚礼,见证了他们深厚的感情,也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建设者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决心。然而,命运弄人,整整一百天后,薄慧贞因舍己救人而牺牲。一年后的同一天,也就是1960年3月28日,吴祖泰英勇献身,年仅27岁,化为了红旗渠上永恒的红岩。
在王家庄隧洞旁的“双龙洞”雕塑前,漳河水悠悠流淌,似在吟唱着英雄的赞歌;太行山默默伫立,如同一座无言的丰碑。这里,是吴祖泰烈士牺牲之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他的热血,每一缕清风都传颂着他的故事。这座丰碑,不仅是为吴祖泰而立,更是为所有为红旗渠建设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而立,为所有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电影《非凡的你》落幕了,但吴祖泰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这血染的永恒太行丰碑,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健步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彩河南篇章,最美红旗渠奋斗者崭新史诗。

作者简介
赵建红,主任播音员,深耕新闻传播与文学创作领域三十余年,2021年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30年”奖章及荣誉证书。系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林州市作协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和主播委员会学术委员。
创作与实践:纪录片《杨家泊的故事》《沧桑四方垴》分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优秀纪录片金银奖;《动静皆风云》连续斩获安阳市广播电视三个奖项一等奖;《红旗渠记忆》获评全国廉政教育电教片;大型系列专题片《人间正道》荣获安阳好新闻特等奖,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来源: 林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作者:赵建红
编 辑:邓 阳
编 审:成 丽
审 核:申军昌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