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薯丸子
编辑|娱叔
四天前全网为他泪目,四天后竟被骂上热搜。
58岁民工刘诗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捧起一本书的双手,会被网友批判成这样。
而陈行甲一句“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竟让这个骑两小时单车来看书的农民工,成了全网的靶心?
6月25日晚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在众多买书、看书的人群中,一位大叔显得特别不一样。
他穿着洗得发旧的衣服,脸上刻着风吹日晒的痕迹,一看就是常年在外面辛苦干活的人。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趁着休息的时候赶来了书店。
他局促地站在人群中,眼神里既有对书籍的渴望,也有一丝拘谨。
这时,一位记者注意到了他,他被这位朴素大叔身上的气质吸引了。
随后记者了解到,他叫刘诗利,快六十岁了,老家在河南的小县城。
在北京打零工,每天天不亮,凌晨五点就要去等活儿干。
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像扎钢筋、打混凝土这些,一天下来能挣个两三百块钱,挣的都是辛苦钱。
而在远处的陈行甲,也注意到了这位大叔。
在记者的帮助下,陈行甲了解到这位大哥的故事。
知道刘大叔喜欢看书,但因为手头紧,所以常常是来书店看而不买,陈行甲很感动,他当即拿出一本书送给刘大叔。
更暖心的是,他不仅在书上写下:“谢谢大哥,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反复叮嘱刘诗利:“大哥,记得联系我。”
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瞬间,被现场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未曾料想,这短短的视频在24小时内引爆网络。
画面中,刘诗利手捧书本,沧桑面容绽放出无比真诚的笑容;
陈行甲毫无架子地关怀,深深打动了万千网友。
视频的爆火彻底改变了刘诗利的生活。
喜讯迅速传回河南老家,妻子韩玉竹接到乡亲们此起彼伏地兴奋来电。
然而,身处北京的刘诗利本人,心情却截然不同。
得知自己“成名”,他的第一反应并非欣喜,而是深深的不安与忧虑。
他朴实坦言:“我这形象不好看,就怕家里人看到,觉得我在外头丢人……”
而这份由突如其来的关注带来的紧张感尚未散去,新的麻烦便再度袭来。
在视频爆红仅仅四天后,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完全不同的风潮。
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像冰冷的潮水一样涌来,瞬间淹没了之前的感动和赞美。
“农民工哪有时间看书?肯定是摆拍!”
“建筑工人看陈行甲?装文化人吧?”
一部分网友认为其形象与“读书人”身份不符,怀疑是团队策划的营销事件。
“一看就是网红剧本!又是想红想疯了的炒作”,一些网友开始质疑这个视频就是剧本。
“农民工看书”“陈行甲赠书留电话”等环节过于戏剧化,疑似网红团队设计的“苦情剧本”,目的是利用“底层励志人设”博取流量。
“陈行甲是一个热衷炒作、制造噱头、制造舆论的纯粹的商人。”
“工地那么吵,怎么可能看得进去?”
种种刺耳言论,如同冷水倾盆而下。
许多人难以理解,更无法相信:一个在工地从事最繁重、最脏累活计的农民工,怎会有心力与时间去读书?他们笃定其中必有“猫腻”。
面对记者询问,刘诗利平静解释自己常在书店阅读却不购书的原因:
“一方面呢,手头确实不宽裕,能省一点是一点;另一方面,在工地上干活,环境不好,带着书确实很不方便,容易弄脏弄坏。”
他常常愿意花上两小时骑自行车去书店,这份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随着采访的深入,更多关于他的人生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在河南濮阳老家那个叫银岗村的地方,刘诗利做了好多年的民办教师。
数学、语文,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课他都带过。
后来,为了生活,他放下了教鞭,拿起了工具,成为了一名辗转各地的建筑工人。
生活虽然艰难,环境虽然改变,但他对书本的那份热爱,却从未熄灭。
当网络上那些“摆拍”“剧本”“炒作”的质疑声浪越来越高,越来越刺耳时,国家级的主流媒体站了出来。
央广网发表了题为《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为何能感动全网?》的文章。
文章深情地写道:“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温暖。”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刘诗利故事的核心价值。
一个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的普通劳动者,用最真实的行动,诠释着对精神富足的追求,这份坚持让平凡的日子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和重量。
主流媒体的集体发声,让曾被“剧本论”、“炒作论”充斥的评论区,风向开始转变,理性支持的声音开始涌现。
“让人感动,肃然起敬。”
“腹有诗书气自华,沧桑的脸遮不住岁月,更遮不住文化修养的力量。”
“努力又认真的普通劳动者最耀眼。”
而这场围绕工地读书人的风波,则撕开了当下社会的伤疤。
当“农民工”与“读书”这两个标签在刘诗利身上重合时,某些人的认知体系瞬间崩解。
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体力劳动者的人生剧本似乎早已写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刘诗利的存在挑战了这种阶层固化想象。
为什么一个扛钢筋的手,凭什么不能翻诗集?
在短视频剧本泛滥的当下,真实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就像近日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的“卖菜西施” 李福贵。
她的父亲因脑膜炎留下严重智力残疾,母亲先天聋哑且精神异常,自幼由爷爷奶奶拉扯长大,但这个河南姑娘从未向生活低头。
当同龄人在大城市打拼时,她选择驾驶着一辆二手小货车,在蜿蜒村路上卖货。
她不仅会为独居老人捎去急需的面粉食盐,看到晒麦子的农户也会主动停下车,顶着烈日帮忙翻晒装袋。
一个在柴米油盐的奔波中传递善意,一个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守望书香。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甚至艰苦的生活里,努力寻找光、创造美、滋养自己的心灵。
清晨五点,马驹桥劳务市场的人群中,刘诗利背着装有赠书的背包静静等候。
翻开扉页,“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字迹在晨光中闪烁。
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生活能压弯脊梁,却压不垮心中的热爱。
部分参考资料:
央广网|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为何能感动全网?2025
大河报|专访读书走红的工地大叔:每天随身携带全部行囊,曾骑车2个小时找书店,谈幸福就是让自己满意.2025
新京报|对话爱看书的日结工人刘诗利:我必须得学习,靠力气挣钱更苦.2025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