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4 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蓝皮书,一个震撼全球能源界的消息随之传出: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核电机组数量达到 102 台,总装机容量飙升至 1.13 亿千瓦 ,这一数据直接让中国首次超越美国(9583 万千瓦),登顶全球第一宝座。这一跨越,是中国核电从蹒跚学步到大步奔跑的生动见证。
当下,我国商运机组数量为 58 台,装机容量达 6096 万千瓦,在全球排名第三,已然是核电领域的重要力量;而在建机组更是达到 28 台,装机容量 3365 万千瓦,并且连续 18 年稳坐全球第一的位置,彰显出中国核电蓬勃的发展态势。这种 “在建规模领跑、在运规模冲刺” 的双轮驱动格局,犹如为中国核电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推动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核电的优势更是一目了然。从在建规模来看,中国在建装机量简直是 “一骑绝尘”,是排名第二的印度(539 万千瓦)的整整 6 倍,甚至比美、俄、法三国在建总和还要高出 1.3 倍,这种量级上的差距,凸显出中国核电建设的磅礴气势。
再看技术代际,全球在建的 28 台机组里,有 24 台是三代及以上先进压水堆,其中 “华龙一号”“国和一号” 等自主技术占比超过 90%,这意味着中国核电技术不仅先进,还实现了自主可控,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核心话语权。
从减排贡献来说,2024 年我国核电发电量达到 4447 亿千瓦时,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它相当于减少燃烧标煤 1.27 亿吨,减排二氧化碳 3.34 亿吨,占全国碳减排量的 7.8%,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中国核电的故事,要从 45 年前的秦山说起 。上世纪 70 年代,能源短缺的阴霾笼罩着中国大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电力需求与日俱增,传统能源供应却捉襟见肘。1970 年 2 月,党中央果断决策,开启核电建设征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审批第一座核电站建设方案,这便是后来的秦山核电站。
1985 年 3 月,秦山核电站在浙江嘉兴海盐破土动工,彼时的建设团队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人才匮乏、技术空白、设备短缺 ,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专家们仅凭记忆中几张国外核电站图纸,开启了艰难的摸索。施工现场条件艰苦,“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大家常常饿着肚子赶进度,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1991 年 12 月 15 日 0 点 15 分,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时刻,秦山 30 万千瓦压水堆机组并网发电,电流汇入华东电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之路,中国正式告别 “无核电” 历史,成为世界上第 7 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核电站的国家 。此后,大亚湾核电站引进法国先进技术,于 1994 年建成投产,极大缓解了广东用电紧张局面,也为中国核电带来了国际化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岭澳一期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与自主创新,实现部分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制造国产化,国产化率达 30%,成功走出一条 “引进 — 消化 — 吸收 — 再创新” 的发展路径。
2006 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 年)》明确提出 “积极发展核电” 方针,核电建设按下 “加速键”。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全球核电产业带来冲击,中国迅速调整策略,坚持 “安全高效” 发展理念,全面加强安全检查与监管,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稳步推进核电建设。到了 2022 年,“十四五” 规划进一步提速,中国形成每年核准 10 台以上机组的稳定建设节奏,核电产业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仔细观察中国核电版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广东、浙江、福建等 8 个沿海省份,集中了全国 92% 的在运核电机组,为什么核电布局钟情东南沿海?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能源供需考量。
这些沿海地区堪称中国经济的 “发动机”,制造业发达、人口密集,用电需求极为旺盛 。然而,它们却面临着 “缺煤少油” 的困境,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北煤南运”“西电东送” 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电紧张,但运输成本高、能源损耗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电的出现,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最优解。它能量密度高,燃料运输量小,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一年所需核燃料仅 30 吨左右,相比同等规模火电厂每年需数百万吨煤炭,优势不言而喻 。
以浙江秦山核电站为例,这座 “电力巨擘” 拥有 9 台机组,年发电量约 500 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 1400 万吨标煤,产生的电力稳稳满足上海三分之一的用电需求 ,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同样成绩斐然,年发电近 400 亿千瓦时,为珠三角地区众多制造业重镇驱散 “电荒” 阴霾,助力其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强大竞争力 。这些沿海核电站,不仅保障了区域能源安全,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
中国核电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自主技术是关键 “密码”。其中,“华龙一号” 无疑是闪耀的明星。它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高安全标准评审的三代核电技术 ,首创 “双层安全壳” 设计,宛如给反应堆穿上了坚固的 “铠甲”,即便遭遇商用大型飞机撞击也能安然无恙;其抗震能力更是达到 9 级,在地震频发地区也能稳定运行 。这一技术不仅在国内福清核电站、漳州核电站落地生根,还成功 “出海”,出口到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 “国家名片” 。一台 “华龙一号” 机组年发电量近 100 亿度,能满足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用电需求,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碳 816 万吨,为全球清洁能源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同样优秀的还有 “国和一号” ,它依托 AP1000 技术自主创新,实现关键设备 100% 国产化 ,是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可控的生动体现。在研发过程中,700 余家单位、超 3 万名技术人员齐心协力,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 1.4 万余项 。“国和一号” 示范工程首堆预计 2024 年投产,单台机组发电功率达 150 万千瓦,设计寿命 60 年 。它采用 “非能动” 安全理念,遇到突发状况,无需外部动力或人工干预就能自行启动运行,安全性能堪称一流 。而且,通过标准化设计、设备国产化以及批量化、集约化发展,后续机组造价将显著降低,在经济性上更具竞争力。
在四代技术突破方面,全球首座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石岛湾项目)成功商运,标志着中国核电在下一代核电技术领域抢占先机。这座核电站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设备国产化率达 93.4% 。它的冷却剂出口温度高达 700℃以上,不仅发电效率高,还能满足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综合需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高温气冷堆使用耐高温的球形燃料元件,拥有余热自然散出机制,具备固有安全性 ,即使丧失所有冷却能力,反应堆也能自动停堆并将余热安全散发出去,避免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为核电安全再添一道坚固防线。
有了自主技术,全产业链国产化更是为中国核电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核岛主设备,像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到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零部件,2024 年中国已实现 100% 自主可控 ,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再被 “卡脖子”。主设备交付周期缩短 40%,成本下降 35%,大大提升了核电项目的建设效率与经济效益。
如今,中核集团、中国广核等核电巨头,构建起涵盖设计、制造、建设、运维的完整产业链,500 余家配套企业分布全国,形成强大的 “中国核电制造集群” 。在江苏,南京滨江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靖江核电配套装备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在上海,上百家企事业单位从事核电相关业务,拥有三大核电产业基地 。这些产业集群依托核电项目,通过招商引进装备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不仅解决了设备运输成本高的问题,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以上海电气为例,它深度参与核电设备制造,从反应堆压力容器到蒸汽发生器,其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均达国际先进水准 ,有力支撑了国内核电建设,还助力中国核电设备走向国际市场。
在中国国内,核电已经成为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力量 。尽管目前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为 4.72% ,与法国(68%)、美国(18%)相比还有差距,但中国核电的发展速度却令世界瞩目,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2%,在全球范围内一骑绝尘 。随着 “十四五” 规划中 7000 万千瓦在运目标的稳步推进,到 2030 年,中国核电装机有望达到 1.2 亿千瓦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意味着中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超过 25%,核电将成为煤炭清洁替代的 “稳定器” 。
以广东惠州为例,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旺盛。但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让当地面临不小的减排压力。如今,惠州核电站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后每年将为当地提供数十亿度清洁电力,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还能大幅减少碳排放 。在浙江,秦山核电站群已经成为当地能源供应的中流砥柱,为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清洁的电力支持 。这些核电项目,就像一个个绿色引擎,驱动着中国经济在低碳轨道上飞速前行 。
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预测 ,2035 年前我国将新建 150 台核电机组 ,总投资超 2 万亿元 ,这将带动装备制造、核燃料循环、退役处理等相关产业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在产业带动方面,每建设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可直接带动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 50 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超 1 万个 ,有力拉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海上浮动核电站等创新应用也在加速落地 。“玲龙一号” 作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审查的陆上商用小型堆 ,单台功率 12.5 万千瓦 ,具备灵活部署、用途广泛的优势,可用于偏远地区供电、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 。海上浮动核电站则能为海岛、海上油田等提供稳定能源 ,拓展核电应用边界。未来,核电将从单纯的 “电力供应商” 转型为工业供热、区域供能的 “综合能源服务商”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能源支撑 。从秦山核电的第一度电到全球规模第一,中国用 45 年走完西方百年核电路。当 1.13 亿千瓦装机量点亮世界第一的坐标,背后是 “缺电大国” 向 “能源强国” 的逆袭,更是 “中国智造” 征服全球的缩影。你认为核电会成为未来能源主角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