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一番表态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其重要性却被多数投资者低估。
鲍威尔明确表示,美联储正在全面评估自202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框架,并暗示长期低利率时代可能已经结束。这一表态标志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正经历根本性转折,将对全球资产定价、科技股估值以及宏观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后,美联储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的历史低位,并启动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尽管2021-2022年通胀飙升迫使美联储开启激进加息周期,但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长期处于负值区间。即使在2023年CPI同比增速一度突破9%的情况下,经通胀调整后的实际利率依然为负3。
这种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催生了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科技股估值被推升至历史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框架调整时,美联储将就业目标置于通胀目标之前,改变了传统"物价稳定优先"的货币政策排序。
进入2025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发生了显著变化。直接动因是原框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的结构性缺陷。首先,"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在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单向容忍通胀超调,而缺乏对通胀下行的对称约束。其次,将就业目标置于首位的排序方式,使美联储在面临通胀与就业两难时缺乏明确指引。第三,量化宽松政策从最初的危机应对工具演变为常规宽松手段,模糊了政策边界并积累了巨大风险。
美联储暂停降息的决定也反映了对金融稳定风险的担忧。2024年9月,美联储在非危机环境下意外降息50个基点,这一"衰退式降息"推动了股市进一步泡沫化。,标普500指数的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高达40,远高于其长期平均水平17.63。与此同时,科技股估值与基本面严重脱节。
鲍威尔关于重新评估货币政策框架的表态最初被市场部分忽视,但其潜在影响正逐渐显现。利率预期的重置是最直接的反应。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对2025年降息次数的预期从年初的3-4次大幅下调至0-1次。更关键的是,长期利率预期明显上移,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2025年5月已回升至4.5%左右,反映出市场开始price in"更高更久"(higher for longer)的利率环境。
科技股作为低利率最大受益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高成长科技公司的估值高度依赖未来现金流折现,对利率变动极为敏感。2025年1月美联储暂停降息后,纳斯达克指数当日下跌0.51%,英伟达股价大跌超4%,特斯拉跌超2%。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若长期利率维持在4%以上,科技股估值可能面临15-20%的调整压力。特别值得警惕的是,许多科技公司通过低息环境下的债务融资支撑增长和回购,利率上升将显著增加其财务成本。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