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落幕,不少苹果粉丝彻夜守候直播,但看完之后,更多人发出疑问:这一代新机真能勾起购买欲吗?说实话,近年来的苹果早已没了当年的惊艳感,创新力不足成了最明显的短板。即便国产手机两三千元的机型称不上 “吊打” 苹果,日常使用体验也相差无几;若追求高端创新,华为此前发布的三折叠屏手机,无论是辨识度还是功能突破性,都与苹果拉开了明显差距。
回溯苹果的辉煌时期,iPhone 4、iPhone 6 都是划时代的产品,每一次发布都能引领行业潮流。但进入 “十几代” 迭代后,苹果的创新逐渐沦为 “微升级”:屏幕分辨率小幅提升、摄像头排列调整、像素数值增加、芯片性能迭代,再叠加 AI 功能、eSIM 卡、手表测血压、耳机翻译等附加功能,看似 “buff 叠满”,却未能击中普通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毕竟,多数人不会天天用手表测血压,也很少需要耳机实时翻译,这些功能更像 “锦上添花”,而非 “非换不可” 的理由。
对消费者而言,换机动力往往源于 “刚需” 或 “惊艳感”。如果手中手机已用两三年、明显老化,借着国补政策(iPhone 17 入门款恰好卡在补贴线)换台新机尚可理解;但若是刚入手华为、苹果等新机一年半载,面对 iPhone 17 的 “常规升级”,实在难有换机冲动。这种 “提不起兴趣” 的背后,是苹果对用户需求的感知偏差 —— 它仍在堆砌参数与功能,却忘了当初打动用户的,是那种 “重新定义手机” 的突破性体验。
长此以往,苹果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处境不容乐观。若想扭转颓势,或许只能调整策略:要么像 BBA 那样通过降价维持市场份额,要么放下 “高端身段” 打性价比牌。倘若真能将价格下探至三四千元区间,或许能刺激一波销量小高潮;但如果继续依赖 “微创新” 敷衍消费者,在国产高端机型不断崛起的背景下,苹果的市场空间只会被进一步挤压。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