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毒品战争:越反,毒品越多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在拉丁美洲发动反战争,把芬太尼的危机归咎于中国,解决不了美国本身的问题。」这是一位美国的历史学教授大卫·赫茨伯格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他特别指出,贩卖美国国内的惨剧来达到地缘政治目标,此路是不通的。

赫茨伯格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历史学教授,他长期研究健康和社会的关系。他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这一篇长文系统地回顾了美国国内的毒品史,他毫不留情的指出,现在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也就是 Maga 运动的这批支持者们坚信的白人主导的真正的美国,其实从 19 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毒品泛滥,包括人造毒品一波又一波的泛滥,这波人造毒品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 1903 年,它一直持续到 1950 年代。

当时的人造毒品,它的名字叫巴比妥酸盐,在当时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特别流行。在二战期间,在美国的军队里边广泛使用安非他命,因为安非他命可以给人提供无穷的精力,然后可以有效的抑制恐惧情绪,所以到了 1950 ~ 60 年代,安非他命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人造的的来源,当然和这些相配合的还有所谓镇定剂类的毒品。到 1967 年的时候,大约美国 31% 的女性和 15% 的男性都用这些人造的毒品,大部分都是属于白人和中产阶级。

1960 年代以后,由于城市对毒品的控制越来越严,打击力度越来越大,所以这些毒品就转入到美国广大的农村或者说乡村地区,也是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鸦片类的人造毒品,这些毒品它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经典意义上的毒品,很多时候它是被作为药品包装在正规的药店里边出售的,所以赫茨伯格把这个市场称为白色市场。

白色市场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合法的在药房里边买到你想要的这些药,它本质上其实是毒品,白色市场和我们理解的黑色市场是相对应的,黑色市场就是那些在地下流通毒品的市场。我们在电影里边看到的街头的交易都属于黑色市场,在这个白色市场里边就出现了作为消费者的这些人士的购买,还有大药厂他们是作为供应方开发这些相应的药品,其实这些药厂他们在推销这些药品的时候,或者让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往往掩盖这些药品的毒性、副作用和长期的依赖性,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吸服用这些药品的人突然发现自己上瘾了,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监管方,也就是美国的食品和药品监管局为主的监管方如何来处理其中的关系。

所以,刚才说的上个世纪那些所谓的合成的化学毒品慢慢就淡出了美国市场,到了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期,在美国的国内市场里边,鸦片类的产品开始流行起来,开始的时候这个供应方也是说它不上瘾,一直到 2000 年代的中期,这个鸦片类的生产商合成鸦片类的生产商的游说团体一直说这个药品出现问题,它不是药品本身的问题,而是那些使用它们的人使用过量而上瘾了,所以在销售的时候要对购买者进行监管。

但是在此后就出现了电商的大发展,在正规药品里边买不到,因为它是合成的药品,在电商的平台很容易就买到了。后来美国在电商的销售也禁止了这些药品的销售,于是就出现了从墨西哥那边生产完之后走私到美国去的,因为它的生产成本很低,而且它的体积很小,走私起来非常方便,一个走私客背着个背包来回穿越美墨边境,或者在汽车的后箱里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边就可以放一堆。

这样在美国的社会里边就流行了芬太尼这样的,它的性价比极高,当然了对上瘾会造成重大的生命的损失,于是这个让美国再次伟大的 Maga 运动就把它描绘成为美国的全球主义精英背叛了真正的美国的白人的利益,他们招来了外国毒品的威胁和与外国毒品相随而至的文化腐败。

因此,美国的药物滥用问题的根源在于,消费者过去 100 年来都已经习惯了。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课题,要解决的是社会上造成美国人民心里不安的根本因素。当然了,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来说,他们主要靠贩卖惨剧来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是绝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历史   毒品   美国   战争   药品   市场   安非他命   白人   年代   鸦片   上瘾   芬太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