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中国,而不是对其成功视而不见

前言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却给出了与美国主流截然不同的判断。他是直白地说:“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中国,而不是对其成功视而不见。”

这句话出自理查德·D·沃尔夫,一个长期研究资本主义弊病的经济学教授。

美国一些决策者和媒体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宁愿用关税、技术封锁乃至地缘政治对抗的方式来回应中国的崛起,也不愿认真分析中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更别提承认,中国在某些制度设计上的确取得了效果,甚至给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路径的参考模型。

不是中国太强,而是美国太弱?

沃尔夫的观点之所以显得突兀,是因为他选择从美国自身的制度出发,去比较中美两国的发展路径。他指出,美国不是输给了中国,而是被自己制度的短视和逐利逻辑所拖垮。如果不愿意放下傲慢、承认差距、学习经验,那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竞争力一点点流失。

这不是一次学术争论,而是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现实问题。

中美贸易战,被很多人视为两国之间在经济层面的“硬碰硬”,但理查德·沃尔夫认为,这场贸易战的根源,并不只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而是美国自身制度的结构性缺陷。

沃尔夫指出,美国政府之所以发动贸易战,是因为本国制造业空心化、工人阶层收入停滞、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美国几十年来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美国企业为了压低成本,将生产线外包到中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本质上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便宜劳动力和最低规制环境的自我调节行为。

问题在于,当这些资本获得更高利润时,美国本土却没有因此繁荣。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基础设施投资的停滞、医疗和教育成本的高涨,反而让普通民众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没有选择调整政策结构,而是将矛头指向中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强迫产业回流。但现实是,关税没有让苹果把工厂搬回美国,也没有让美国重建高铁网络。相反,它只是加剧了物价上涨,削弱了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沃尔夫甚至直言,美国不是缺乏技术,也不是缺乏资源,而是这个制度已经不再鼓励“无利可图”的长期投资。高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完全有能力建高铁,但因为短期内无法盈利,资本不愿意投钱,政府也缺乏推动意愿。于是,连个像样的全国铁路系统都没有。

这种“无利不起早”的制度逻辑,已经渗透进美国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乃至疫情应对等每一个关键领域。如果没有利润驱动,就没有政策推动。结果是政府越来越像一个为资本服务的中介机构,而不是为公共利益协调资源的治理中枢。

在对比分析中国的发展路径时,沃尔夫并不是在鼓吹计划经济或全面国有化。他强调的是,中国的制度不是完全靠市场,也不是完全靠政府,而是一种“灵活的、有组织的、实用主义导向”的混合型制度。

他指出,中国的在关键领域始终保有主导权,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能源、科技、产业升级等方面,国家战略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比如中国的高铁系统,并没有因为“短期不盈利”而停滞不前,反而成为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刺激内需、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应对危机谁更有准备?

在中国,五年规划、区域协调、科技投入、绿色转型等政策,都是围绕国家发展而设计,而不是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来布局。

中美制度的差异,不只是纸面上的理念之争,更在于两国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能力差距。

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本意是要通过经济胁迫让中国“妥协”,但事实发展却让美国一些决策者感到意外:中国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利用这次外部压力加快了产业链自主建设、技术替代和对外贸易多元化。

从芯片到新能源,从“一带一路”到金砖国家合作,中国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而相比之下,美国在经历疫情、供应链危机、通胀上涨等多重冲击时,政府应对显得手忙脚乱,制度协调力严重不足。

沃尔夫指出,美国的制度早已陷入内部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在重大政策制定时,政府必须平衡来自大型企业、金融资本、行业游说团体的诉求,导致政策推进周期缓慢、执行力打折、效果打问号。

沃尔夫强调,中国的制度并不完美,但它在增强国家组织能力、调动社会资源、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方面,展现出一种美国目前缺乏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制度竞争的核心:谁能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未来。

沃尔夫的这句“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中国”,在美国国内其实很难被当真对待。原因很简单:对中国制度的任何正面评价,都可能被贴上“亲中”“不爱国”的标签。

沃尔夫指出,美国社会已经将“资本主义问题”变成了一个禁忌话题。你可以讨论枪支、堕胎、婚姻、变性,但不能质疑资本控制政策的现状,不能谈论企业游说如何影响立法,也不能正面讨论中国的制度经验。

沃尔夫在演讲中问得直白:“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学习中国的制度优势?如果我们还愿意学习的话。”

这是一个美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继续沉迷在“我们是世界灯塔”的叙事里,还是承认别国可能做得更好,并从中学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美国就只能继续把自己困在一个逐利至上的系统里,看着其他国家不断向前。

参考资料:

美学者: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中国,而不是对其成功视而不见

2025-06-08 06:34·环球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财经   地学   视而不见   学者   更多   习中国   美国   中国   制度   国家   政策   资本   理查德   政府   美国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