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没吠的狗”?爱泼斯坦邮件背后的罗生门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功夫鱼

前 言

爱泼斯坦的传记作者巴里·拉文,曾曝光过一封把水搅得稀烂的邮件,邮件里,爱泼斯坦给马克斯韦尔写了句让人浮想联翩的话:“特朗普是那条没吠的狗”,这话还引发过一段荒诞小插曲,有人拿马特和爱泼斯坦对比,说俩人连“文学品味”都差不多,马特赶紧反驳,强调自己比爱泼斯坦有文化多了,旁人立马接梗,说马特不仅能和爱泼斯坦“称兄道弟”,连杰弗里·达默都能凑上对,更巧的是俩人均在纽约定居,这番连环调侃把严肃的话题搅出了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邮件里的密码藏着啥

“没吠的狗”不是爱泼斯坦瞎编的,这说法源自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经典故事,故事里有只狗,见了闯入者却一声不吭,原因很简单,它认识那个小偷,套用到这事儿上,意思就明了了,特朗普在爱泼斯坦的案子上一直闷不吭声,根本不是不知情,而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清楚是谁把爱泼斯坦捅到了当局那里。

特朗普的沉默,说白了是“不敢说、不能说”,他们那个圈子就那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把举报者点出来,保不齐自己就得被拖下水,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针对2011年这封关键邮件,巴里·拉文研究了好几年,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爱泼斯坦的话指向很明确:当年唐纳德·特朗普曾直接找过棕榈滩警察局局长迈克尔·赖德,而就是这次见面,直接触发了针对爱泼斯坦的第一次调查。

拉文还推测,爱泼斯坦在邮件或对话里提到的“75%的把握”,其实就是在跟马克斯韦尔说,他有七成半的把握确定,特朗普就是那个背后捅刀的举报者。

要搞懂这层怀疑,得先说说特朗普和爱泼斯坦的过节,2011年那会儿,俩人早就彻底闹掰了,矛盾深到没法调和,一方面吉莱恩·马克斯韦尔从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带走年轻女性,转头就塞给了爱泼斯坦,这事儿让特朗普憋了一肚子火,另一方面俩人在一笔房地产交易上抢得头破血流,都想把这块肥肉攥手里,你来我往的较量让本就紧张的关系彻底崩盘,有这两层恩怨打底,再加上邮件里“警察局局长”的线索,爱泼斯坦怀疑特朗普,还真不算空穴来风。

但这猜测也不是没漏洞,反而越琢磨越乱,熟悉特朗普的人都知道,他要是真立了“把大罪犯送进监狱”的功劳,在现在这舆论环境下,早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喊遍全美国了,怎么会闷声不响?

这个问题没人能答,毕竟只有特朗普自己清楚当年的内情,更乱的是关于特朗普的“线人身份”,各方说法完全对不上,棕榈滩警察局从来没认过这事儿,但前不久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却拍着胸脯说,特朗普就是这案子的线人,官方和非官方各说各的,让真相彻底埋进了迷雾里。

《迈阿密先驱报》一直追着爱泼斯坦案子不放的记者朱莉·布朗,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她笃定地说,特朗普不可能是举报者,真正给警方通风报信的,其实是一位受害者家长。

这说法也站得住脚,爱泼斯坦干的那些龌龊事,最恨他的肯定是受害者家属,除此之外还有种猜测:特朗普之前可能就帮政府做过线人,处理过其他事,这情况被爱泼斯坦知道了,所以才顺理成章地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他。

还有个让人想不通的点,爱泼斯坦有的是钱,想要啥基本都能买到,怎么会为了一块破地,就跟特朗普闹到彻底翻脸?以他的身份地位,犯不着为这点物质利益得罪人,毕竟在他们那个圈子,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可他偏就这么做了,背后的动机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虽说不是完全没可能,但确实不合常理。

迈克·约翰逊四五周前的一句话,又给这潭浑水加了把料,他明确说特朗普是联邦调查局的线人,这说法一出来,又催生出新的可能:也许不是特朗普主动去举报,而是警方查案时找到了他,问他知不知道情况,特朗普顺水推舟说了实话,最后成了案子的关键知情人。

势力迷局

有人拿1971年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电影《安德森的录音带》,来形容这类事件的本质,电影讲了一起抢劫案,劫匪得手后才发现,他们抢的那栋楼的地下室里,全是监控设备,还牵扯到三个不同的调查案。

警方明明抓了人,却没法起诉,一开庭就得暴露自己偷偷监控居民的秘密,这情节跟很多阴谋论的逻辑简直一模一样,总有些真相不能公开,逼着相关方只能用沉默或谎言来遮掩。

比如班加西事件,就有非官方猜测说,当时班加西的那个附属建筑,其实是用来给叙利亚运武器的,也可能藏着其他高度机密,正因为这些事不能说,共和党人提出的各种理论,永远没法被证实,也永远没法被推翻。

这种“真相不能说”的逻辑,在其他政治事件里也能看到,2015年到2016年夏天,纽约联邦调查局办公室传出“内部叛乱”“密谋”之类的说法,但这些内容在穆勒调查里被刻意绕开了。

说白了当核心真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公之于众时,人们就只能用各种牵强的解释来填坑,“外国干预”这类说法,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不是所有不能说的真相都藏着大阴谋,可能只是客观原因不便透露,但即便如此,也会让各种解读满天飞,把真相搅得更浑。

不过话说回来,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各国情报机构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反恐战争”更是让这种变化变本加厉,结合爱泼斯坦事件暴露的庞大关系网不难猜,很多类似事件的真相,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黑暗,现在公众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事儿可能已经超出了情报机构的范畴,就像马尔塔扎说的,看起来更像是摩萨德在为爱泼斯坦打工,而不是他给摩萨德做事。

回头看历史就知道,战略情报局以及后来的各种情报机构,和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资本集团之间,早就扯不清道不明,中央情报局刚成立的时候,资本就已经在里面说了算,要是摩萨德现在也走这条路,其实也不奇怪。

这些情报体系里,至今还有些“独行侠”,权力比普通特工大得多,被允许干些疯狂的事,当年水门事件里那些被追查的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随着中东石油越来越重要,石油开采业越来越火,西方石油大亨在美国政坛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以色列和相关情报前哨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从时间线看,这一切都顺理成章,财富越积越多,最后变成了能在国际政坛呼风唤雨的势力,而爱泼斯坦事件,不过是这张庞大网络上被偶然撕开的一个小口子,背后藏着多少秘密,谁也说不准。

结语

这起由“没吠的狗”引发的罗生门,把政治人物、情报机构、资本力量全卷了进来,真相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曝光,但它背后藏着的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却值得每个人多想一层,在这个秘密遍地的世界里,有时候沉默不是金,而是藏着不敢说出口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斯坦   邮件   真相   事件   说法   案子   联邦调查局   巴里   约翰逊   俩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