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话题#王诗龄咖啡馆旧照#上了热搜。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播出的时候,热度空前,年仅三岁的王诗龄就此走进大众视野。
后来,王诗龄本人发布视频回应,大方承认自己的气质和漂亮。
作为星二代,王诗龄的成长始终被公众注视,一举一动都会被网友放大解读。
尽管网上不乏有关于她的负面声音,但丝毫没阻碍她成长为更自信的自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湘一路的引导和支持。
李湘曾提到,自己是在严格环境下长大的,童年总是受打击,很自卑。
所以她不希望女儿和她一样,坚持让女儿在爱和赞美中成长。
这种“公主”式育儿固然美好,却只适合少数人。
一方面,它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乖巧懂事只是少数,教育也要因人而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严苛的棍棒教育已渐渐被淘汰,“牺牲型”父母也在慢慢觉醒,取而代之的是鼓励与陪伴为主的育儿方式。
在育儿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父母能做出的选择其实很多。
不妨来看看以下4种育儿方式,或许能缓解你的育儿焦虑,带给你新的启发。
反向育儿
近几年,“反向育儿”这个词很火。
和传统育儿方式不同,“反向育儿”似乎总能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
孩子非要在0℃的天气穿单薄的公主裙,妈妈不劝阻,而是陪她出门亲身体验一下,让孩子真切地感受一次“美丽冻人”;
孩子出门没几步就耍赖不愿走,没想到妈妈也撒起了娇,表示不想走路了,孩子反倒乖乖承诺不再吵闹;
孩子上学磨磨蹭蹭,妈妈出门前故意放慢节奏,换了好几次衣服拖延时间,把孩子都急哭了,第二天孩子的动作立马变利索。
随着90后逐渐成为带娃主力军,育儿中越来越凸显出个性化的特点。
这种个性化不仅顺应孩子的天性,更让父母放下权威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
所谓的“反”,其实是当正面引导不管用时,试着打破惯常的相处模式,让孩子有新体验、新感受。
《央视新闻》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湖北武汉一位8岁半的小男孩沉迷游戏,甚至主动要求休学打游戏。
这种要求,换做多数父母,恐怕都不会同意。
但这个孩子的父母却答应了——允许他休学,不过要严格执行父母制定的游戏计划:
每天必须玩够16个小时,还要对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
刚开始,孩子还非常兴奋,可仅仅三天后,小男孩就彻底崩溃了。
这种高强度的“练习”,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让人难以承受。
男孩父母的操作,表明上是支持孩子的决定,实则是给了孩子试错的机会。
毕竟父母苦口婆心说上千百遍,都不如孩子亲自体验一遍来得深刻。
只有孩子自己体验过,才能明白自己对一件事能接受的边界在哪里,才能在日后的选择中,更清楚什么最适合自己。
父母越焦虑,亲子关系往往越紧张。
而反向育儿,就像亲子关系中的一味猛药。
放下父母身份,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可能收获理想的结果。
老人打卡式育儿
六月底的时候,同事准备把两岁的孩子送去暑托班。
她想着,一来能让孩子在集体环境里多接触人,缓解不爱说话的问题;二来也能给帮忙带娃的老人减减负。
没想到老人坚决不同意,总担心孩子太小,在外面会被欺负、受委屈,这事最后只能作罢。
明明是解放了老人的双手,怎么就不同意呢?
但仔细一想,年轻人和老人观念确实不同,育儿上出现分歧也是正常现象。
父母不允许孩子吃饭看电视,觉得会影响专注力和消化,老人却觉得边吃边看能多吃点,不算什么事。
父母让孩子自己吃饭,因为这是必经的成长过程,老人却总怕孩子吃不饱,非要追在屁股后面喂。
父母想让孩子多出门接触自然、和同龄人玩耍,老人却总担心孩子在外面磕伤、被欺负,更愿意让孩子待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玩具。
久而久之,父母觉得教育被干扰,满心委屈;老人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满是失落,隔阂便在这样的拉扯中越来越深。
这是很多家庭都会面对的困局,年轻人要赚钱养家,老人不得不帮忙带娃。
可老人参与育儿后,新旧观念难免碰撞,最后三方都受累。
不过,网友张阿姨却没有这样的烦恼。
她觉得带娃是件轻松事,带娃之余还能约朋友散步、打麻将、跳广场舞。
她说秘诀很简单,把自己当作“保姆”就行了。
以前,张阿姨总觉得养育孩子是全家的事,于是自己处处参与其中。
结果自己累得够呛,年轻人还不领情。
后来她索性把孩子的教育主导权还给父母,自己只负责每天的一日三餐和接送。
子女一下班,她就 “打卡下班”,回归自己的生活。
自从不再以孩子为中心,张阿姨的心情变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而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越来越懂规矩,家里的氛围也更和睦了。
各司其职后,一家人迎来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在育儿这件事上,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老人适当退让,把育儿主导权交给父母,才能给亲子关系留出良好的发展空间。
不妨在家庭中做明确的职责划分,让家庭环境既有爱又有序。
一家子心齐了,带娃就没那么难了。
雇佣式育儿
小红书上,博主@婷姐家有儿女的育儿方式,真是别出心裁。
她把管理员工的方法用在了管理孩子上。
婷姐和她老公各自带着一儿一女组成新家庭,婚后又添了一个儿子。
孩子们年龄相仿,一起生活了四年,早已情同手足。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婷姐夫妻专注于事业时,这几个孩子总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会自己做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
他们会自己做家务,家里永远是干干净净的;
就连特殊节日,他们也会亲手做礼物感谢父母。
这么优秀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秘诀在于婷姐的教育方式:
她既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注重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又巧妙地将 “职场思维” 融入育儿 ——让他们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婷姐还试着把家中的财政大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学着记账和规划日常开支。
在近期发布的视频里,婷姐本打算给店里招一位负责午餐的阿姨,转念一想,却把这个机会交给了孩子们。
她先询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承接这项工作,每天报酬 70 元。
早已通过劳动赚过钱的孩子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口答应下来。
婷姐布置完任务,分配好报酬后,便不再多说。
孩子们则主动分工:买菜,做饭,学习打卡,样样安排得明明白白,互不耽误。
这种 “雇佣式” 育儿,让孩子提前建立了金钱概念:懂得用劳动交换价值,也明白 “勤能致富” 的道理。
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很多家长在 “鸡娃” 的路上越走越远,却忘了教他们生活的本领,其实这是弄反了。
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既能给孩子带来信心,也能让他们真正热爱生活。
AI育儿
曾看到一条新闻:
一位母亲因辅导孩子作业时情绪过于激动,引发心梗被送进急诊室。
网友们评论:娃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保命最重要。
而如今,随着AI的出现,这种现象或能得到缓解。
只要把问题“喂”给AI,几秒内就能得到清晰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辅导作业的效率和准确率都能大大提升。
有网友分享,自己用 AI 解锁了育儿新玩法:
借助其强大的资源制定育儿计划,解答育儿困惑,效果好到像请了位专属育儿专家。
但说到底,AI终究只负责提供策略,真正的执行环节,仍需要父母亲力亲为。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
四川某小区出现了一台 “带娃机器人”,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小朋友们追着它奔跑玩耍,机器人俨然成了小区新晋 “孩子王”。
更有网友建议,应该每个小区都发一个。
虽然目前这类机器人只是陪伴玩耍,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能替代爷爷奶奶,成为接娃的主力军,或是承担起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责任,把全职妈妈从琐碎家务中解放出来。
曾几何时,我们努力学习,为的是在高考上取得好成绩。
可AI的出现,不禁让人反思,育儿的方向是否也该调整。
当硬件一样时,软实力就是竞争力。
一位朋友是小学数学老师,她提到一个现象:
现在的孩子,大多沉迷于用电子手表听故事、看小说、社交,注意力被过度分散后,学习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让家长老师都很苦恼。
但她也讲了另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自学编程,甚至能用自己写的程序完成数学作业。
表面上看孩子是“偷懒”了,可他的这种“偷懒”对其他孩子来说却是“升维打击”。
他从兴趣出发,先自主学习,再学以致用,这恰恰是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AI是把双刃剑,如果依赖它直接获取答案,最终只会弱化孩子的思考能力。但把它当作工具善加利用,却是一个强劲的助推器。
不仅能解放父母的双手,更能让孩子高效、全面的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育儿方式。
最后,不管是哪种方式,育儿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育儿自然也要因人而异。
最好的育儿结果,从来不是把孩子打磨成世俗定义的 “优秀”。
而是让他们在被理解的土壤里,长出自己的形状,带着属于自己的光,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 END —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