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义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爹孙殿英,那可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孙殿英因为盗掘清东陵名声臭得不行,而他儿子孙天义却完全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孙天义今年94岁,1931年6月生在北京,活得够长也够精彩。他不仅是个学者、教育家,还连续四届当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官做到副部级。更让人感慨的是,他晚年还成了黄帝陵的“守护者”,跟父亲的盗墓行为形成了天壤之别。
孙天义生在北京,那时候是1931年,家里条件应该还不错,毕竟孙殿英当年靠着军阀身份混得风生水起。孙天义从小接受的教育挺扎实,1952年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这学校在当时可是有名的天主教大学,学外语的水平在全国都排得上号。
毕业后,他没闲着,先是去了交通部干翻译。那年头能干这活儿,得有点真本事,毕竟国际交流靠的就是语言沟通,他得跟外国专家、学者打交道,英语水平肯定不差。
1957年,孙天义的人生有了大转折,他调到西安外国语学院开始教书。这地方后来发展成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是西北地区外语教育的大本营,他从普通老师干起,一步步往上爬。
他先后当过英语系副主任、主任、教务处长、副院长,最后在1986年坐上了院长的位子。在这几十年里,他把西安外国语学院带出了名堂,不仅教学质量上去了,还成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
孙天义在西安外国语学院的贡献真不是盖的。他当院长那会儿,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外语人才需求暴涨。他看准了机会,大刀阔斧搞改革。先是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让学院跟上时代步伐。
他还推动学院跟国外大学合作,派老师和学生出国深造,同时请外教过来上课,把国际化水平提了上去。最牛的是,他还争取到了世界银行的贷款,拿这笔钱改善教学设施,建新楼、买设备,学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学术上,孙天义也没落下。他英语功底深厚,翻译了好几本重量级传记,比如《戴高乐传》、《张伯伦传》、《罗斯福传》,这些书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了好几版,读者评价很高。他还参与编了《英汉谚语词典》、《美国谚语词典》和《汉译英教程》,这些工具书和教材对外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帮了大忙。
他去过美国、日本等地讲学,用英语讲中国文化、政策啥的,国外同行听了都觉得不错。1994年,美国鲍林格林州立大学还给了他个名誉博士学位,算是对他学术成就的国际认可。
孙天义不光自己干得起劲,还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他当院长时,亲自指导青年老师,帮他们改教案、提建议,为外语教育储备了一大批人才。
在他的带领下,西安外国语学院不光出了成绩,还成了全国外语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份功劳,陕西教育圈里的人都得给他点个赞。
1983年4月,孙天义当选陕西省政协第五届副主席,后来在1988年、1993年、1998年又连选连任,整整干了四届,到1998年才退下来。
这官儿可是副部级,说明他的能力和贡献得到了高层认可。作为政协副主席,他主要干的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活儿,为陕西的发展出主意、提建议。
他在政协里特别关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他老早就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外语人才会越来越吃香,所以多次建议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质量得抓上去。
他的发言有理有据,经常拿数据和历史来说事儿,很有说服力。这些建议后来还真被省政府采纳了,陕西的高校尤其是外语教育在那几年进步不小。
除了教育,孙天义还特别关心文化遗产保护。他在政协会上多次呼吁要保护古建筑、古遗址,别让城市化给毁了。他还建议把文化产业搞起来,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比如西安古城墙的保护,他就提出过不少实用建议,既要保护历史价值,又要开发旅游资源,最后还真促成了一些具体措施。作为无党派人士,他在政协里当了个桥梁,收集民意、反映问题,跑基层、调研学校和文化遗址,干得挺实在。
1992年,孙天义被任命为中国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开始跟黄帝陵扯上了关系。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桥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文化意义重大。
不过那时候陵区破破烂烂,急需修缮。孙天义觉得这事儿不能拖,1996年他升任基金会会长,2001年又当了理事长,一直干到2012年,整整20年。
他干这活儿不拿一分钱,全靠热情和责任感支撑。他利用自己的名气和人脉,跑去美国讲学时顺便宣传黄帝陵,拉了不少捐款回来。基金会管钱很严,每笔账都清清楚楚,他还亲自盯着修缮工程,经常去现场看进度。
2001年8月,黄帝陵修好了,变得像模像样,吸引了一堆海内外游客来祭拜。他还搞了学术研讨会,出了《黄帝文化志》之类的书,把黄帝陵的文化价值研究得更深。这20年,他真把黄帝陵当回事儿干,成了名副其实的“守护者”。
2003年,孙天义当了西安翻译学院的客座教授,继续教书育人。2005年他正式退休,但没闲下来,照样关心教育和文化保护。
每年清明节,他能去黄帝陵就去,参加祭祖活动,94岁了还坚持着。他的经历和精神感动了不少人,也激励年轻人投身文化事业。
孙天义得了不少荣誉,比如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啥的。他的故事还被媒体报道过,拍成了纪录片,在全国播出,影响挺大。
晚年他还热心公益,捐钱帮贫困学生读书,被人叫“文化使者”和“公益楷模”,这名头他担得起。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