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母亲逃灾,抱着大孩子却让幼子步行,道士见后:必有蹊跷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古代有一位母亲,正赶着逃灾。她紧紧抱着年长的孩子,却让年幼的孩子步行在后。

一个道士看到这一幕,立马警觉起来,心中暗道:“必有蹊跷。”这母亲的举动看似简单,却透着不寻常的意味。

为何她不抱着小孩子,反而让他步行?

一盏灯笼照亮民心

唐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公元880年,黄巢率军向长安发起进攻前,曾在浑城附近遭遇危机。

那是个寒冷的冬日,黄巢为了刺探军情,独自一人伪装成普通商贩潜入浑城。

他身着粗布衣裳,肩挑货担,面容隐藏在斗笠之下,小心翼翼地穿行于城中街道。

城中戒备森严,官兵四处盘查可疑人员。黄巢正悄悄记录城防布局时,突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接近。

回头一看,一队全副武装的唐军士兵正向他走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街边一位老人向他招手示意。

这位老人是城中的一名醋贩,住在偏僻的小巷中。

老人家境贫寒,却心地善良。见到黄巢急切的神情,老人并未多问,立刻将他领入自家小院。官兵紧随其后,敲响了老人的家门。

"有可疑人员进入你家,我们要搜查!"官兵喝道。

老人故作镇定,将黄巢藏在一只大醋缸中,又盖上厚厚的木板和杂物。官兵搜查一番,未发现异常,悻悻离去。

黄巢在醋缸中蜷缩了整整一夜,醋酸刺鼻,浑身湿透,却因此逃过一劫。

第二天天刚亮,他向老人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并暗中记下了老人家的位置,匆匆离去。

数月后,黄巢大军攻下浑城。

他立即派人寻找那位卖醋的老人,却发现老人因受到官府怀疑,已经被迫离开原住所,流落街头。黄巢将老人接入军营,重重酬谢,并询问有何心愿。

老人叹息道:"我辈小民,只望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

黄巢深受感动,下令在攻城时,凡是门前挂有红灯笼的民居,皆为善良百姓,不得侵扰。

他亲自为老人家门前挂上第一盏红灯笼,以示尊敬。从此,红灯笼成为平民百姓的保护符号,也成为黄巢军队与民同心的象征。

当年正月十五,黄巢军攻破多座城池后,民众纷纷在门前挂起红灯笼,既表达对黄巢起义军的支持,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高挂红灯,照亮千家万户。

医者仁心与战场奇遇

在讲述艾草与黄巢的故事前,我们需要了解艾草本身的传奇。

早在周武王时期,有一位名医叫萧艾,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萧艾年轻时曾随军出征,亲眼目睹战场上伤员痛苦的情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几名受伤的士兵躺在一片草丛中,伤口不再流血,似乎有所好转。萧艾细心观察这种草,发现它有独特的香气和形态。

他采集这种草,研究其药用价值,发现它具有止血、消炎、驱寒的功效。

他将这种发现用于军中伤员的治疗,救活了无数濒死的士兵。

武王得知后,赞赏他医者仁心,将这种草命名为"艾草",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者。

萧艾晚年行医济世,特别关注穷苦百姓。他常常教导人们如何使用艾草进行简单的治疗和保健。

艾草逐渐成为民间重要的药材,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会采集新鲜的艾草挂在门前,既可驱除蚊虫,又能预防疾病。

这一传统在唐朝时期更为盛行,艾草不仅是药材,更成为健康和平安的象征。

正是这种象征意义,在黄巢起义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艾草避祸

公元879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席卷中原多地。

这支起义军以"均贫富,等贵贱"为口号,得到了不少穷苦百姓的支持。然而战乱之中,民众流离失所,生活艰难。

端午节前夕,黄巢军队来到蒙城附近。一支小分队奉命进城搜集情报和补给。

黄巢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特意派出一位谋士乔装成道士,观察城中百姓情况,寻找可能的支持者。

这位"道士"在城郊遇到一群逃难的百姓。人群中,有一位年轻妇人格外引人注目。

她面容憔悴却神情坚定,一手抱着一个较大的孩子,身边还有一个小男孩步行跟随。

逃难路上,大人尚且步履维艰,小男孩更是频频跌倒,膝盖擦伤流血,却咬牙忍痛跟上。

"道士"好奇心起,上前询问:"大娘,为何不让大孩子走路,抱小的?"

妇人悲伤地回答:"大的是我兄长的儿子,兄嫂都在战乱中去世了。小的是我亲生儿子。

我家男人出外寻活计未归,我只能独自带着两个孩子逃难。大孩子没了父母,我不能再让他受苦,宁愿多吃些苦,也要照顾好他。"

"道士"闻言,心中大为感动。他看出这位妇人虽是普通百姓,却有着高尚的品格。

这正是黄巢军队需要保护的善良民众。他悄悄跟随妇人,发现她暂住在城东一处简陋的房屋中。

次日清晨,"道士"来到妇人住处,送来一束新鲜的艾草。

他语重心长地对妇人说:"明日起义军将进城,你可将这艾草插在门前,避免战乱之灾。"说完便匆匆离去。

妇人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道士"的指示,在端午当天将艾草插在门前。

果然,当黄巢军队进城后,士兵们看到插艾草的房屋便绕道而行,妇人和孩子们因此安然无恙。

原来,黄巢军事先约定,凡是门前插艾草的民居,必是善良之人,不得侵扰。

艾草本身具有药用价值,象征着生命和希望,而黄巢军队尊重这种象征,也是表达他们尊重民众生命的态度。

这一做法很快在民间传开。人们发现插艾草的房屋能够避免战乱之灾,纷纷效仿。

端午插艾草的习俗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并逐渐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英雄末路与文化传承

公元880年12月,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城,建立了大齐政权,自称"天补皇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农民政权,虽然短暂,却深深影响了后世历史和文化。

黄巢出身盐商,有一定文化水平,能诗善文。

他在长安建立政权后,一方面镇压贵族地主,一方面推行减轻赋税、救济贫民的政策,获得了不少民众支持。

他特别重视与民众的联系,经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

黄巢将插艾草和挂红灯笼作为保护民众的标志推广开来。

每逢端午节,他都会亲自到民间走访,为贫困家庭送去艾草;正月十五元宵节,他会为表现突出的将士和善良百姓赠送红灯笼。

这些习俗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统治经验不足和唐朝残余势力的反扑,黄巢政权很快陷入困境。

公元883年,唐朝重臣朱全忠联合沙陀首领李克用反攻长安,黄巢被迫撤离。

第二年,黄巢在山东濮州被围困,最终自刎身亡,年仅54岁。

虽然起义失败了,但黄巢在民间留下了英雄的形象。

人们传颂他关心百姓、体恤民情的故事,插艾草和挂红灯笼的习俗也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每年端午,人们插艾草不仅是为了驱邪避病,也是对那段历史的纪念。

每逢新春,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不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看似普通的习俗,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结语·】——》

在我们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民间习俗,却默默传承着那些动人的故事和精神。

端午插艾草、正月挂红灯笼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珍视的仁义、互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唐末农民起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3年

2.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中心,2022年

3. 《黄巢评传》,山东大学历史学院,2021年

4. 《中国民间习俗文献汇编》,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标签:道士   起义军   幼子   蹊跷   妇人   习俗   民众   门前   古代   老人   母亲   百姓   孩子   黄巢   艾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