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位顶天立地的“水饺皇后”,从一贫如洗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的单亲妈妈,到一跃成为年赚60亿元的成功女企业家,她的一生是一部苦难史,更是一部励志史。
她的名字叫臧健和,大家亲切称她“臧姑娘”。
臧健和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水饺皇后》,由百亿票房女王马丽主演,成为五一档全国票房冠军。
臧健和1945年出生在山东省五莲县农村。
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臧健和5岁就和妈妈一起去地里挖土豆,10岁时掌勺为家人做饭。
臧健和14岁那年,家乡遭遇罕见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为了活命,母亲带着臧健和、妹妹离开老家,一路流浪乞讨,最终到了青岛。
母亲靠没日没夜给人缝补衣服的微薄收入,供养两个女儿的吃穿,让她们读书上学。
臧健和念完初中便辍了学,在医院做护工补贴家用。
22岁的臧健和恋爱成了家,丈夫是来自泰国的援华医生,夫妇俩两情相悦。
24岁,臧健和生下大女儿蓓蓓,4年后,小女儿蓬蓬出生。
一天,丈夫跟她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他必须回泰国奔丧。
临行前他向臧健和许诺,回国后马上安排她们母女三人去泰国团聚,结果却一去杳无音讯,直到3年后才送来一封书信。
1977年,臧健和满怀思念,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踏上异国寻亲之路。到了丈夫家里后,她才知道,夫家是泰国知名富豪,祖辈经营丝绸生意。
他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怀中的小男孩,叫臧健和的丈夫为“爸爸”!
可丈夫丝毫不觉愧疚,因为当时的泰国实行“一夫多妻”制。
“可我们是在中国结的婚!”臧健和说。
丈夫沉默不语,婆婆指着她的鼻子说:“但是你生了两个女儿!我们家需要儿子!”
臧健和问丈夫:“选我还是选她?”
他沉默不语,侧脸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报以温柔微笑。
臧健和的心,彻底寒了。
她毅然带着两个女儿离开泰国,踏上了一条生活上艰难但在精神上自由的人生之路。
在香港中转时,臧健和因为买不起回去的票,她決定先留在香港,闯出一番新天地。
那一年,臧健和32岁,女儿一个8岁,一个才4岁。
很多年后,臧健和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我先生收了第二个太太,是我婆婆重男轻女。这种情况下,我宁肯自己带着孩子走,好好培养,让她们读书成人。”
流落到香港街头的臧健和,牵着两个小女孩,迷茫、无助,如游魂般不知所措。
臧健和跌跌撞撞,几经周折才在铜锣湾的一栋旧楼里,找到了一个没有窗户只有4平米的棺材房,母女3人挤在一张木板搭的小床。
那晚,她将两个女儿拥进怀里,痛哭中歉疚地安慰她们:“妈妈一定要给你们公平,给你们更好的生活。”
她不懂粤语更不懂英语,便寻找不需要太多交流的工作,每天打三份工,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她在酒楼做杂工时,不幸被撞伤而导致腰骨断裂。在索赔工伤的时候,老板认为她故意讹诈,最后只好与老板对簿公堂。
幸好一名律师仗义相助,臧健和向法院提出了起诉,打赢了官司。老板同意支付3万元赔偿金和4500元工资。
臧健和却只收下了工资,律师提醒她说:“臧姑娘,骨气可不能当面包吃啊!”
她倔强地表示:我只拿属于我的那份。
在她的内心中,尊严是无价的,这是多少钱也无法与之相比的。
虽然臧健和胜诉,但又查出患有糖尿病,不能再做粗重活儿,找工作难上加难。
她拒绝了香港社会福利署的帮助,因为不想做社会的包袱。“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
那段时间她一筹莫展,对未来也丧失信心,直到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夸赞:“你做的饺子这么好吃,去外面卖一定赚钱。”
这句话点醒了臧健和,她推着一辆木头推车,忐忑地在湾仔码头摆起了水饺摊。
四十年后她仍记得自己第一天摆摊的情景。水饺摊的第一批顾客是5个学生。
他们尝完第一口水饺之后说的“好好吃啊”在臧健和听来,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奖励。
但摆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还要时常躲着来管理市场的警察,两个女儿替她望风。
有一次小女儿跟小狗玩,忘了望风,结果被抓了个正着,要收东西罚款,小女儿吓得哇哇大哭:“放了我妈妈吧,不是我妈妈的错,是我的错。”
那天晚上,臧健和望着熟睡的女儿,抹了一夜眼泪,她不想把生活的压力转移到女儿身上,但是没有办法啊。
好在她做的饺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生意也逐渐走向了正轨,三个月以后每天能赚到500多港币。
不过香港人还是吃不惯北方的饺子,有一回臧健和看见一位顾客吃完把饺子皮丢在碗里,她赶忙追上去问原因。
对方回答:“饺子皮厚得像棉被,怎么下得了口?”
臧健和进行了各种尝试,最终做出了符合香港人口味的又薄又滑的饺子皮、清香爽口的饺子馅,创下6小时卖1000份水饺的销售纪录。
顾客建议她给水饺起个名字,她抬头看着川流不息的湾仔码头,脱口而出:“就叫湾仔码头吧!”
一位记者来到湾仔码头连吃三碗水饺,大呼“好吃”,并登在了第二天的《东方日报》上。
结果当天下午,臧健和的木头车前就排起了2000米的长龙,很多人慕名从澳门赶过来,“就为了吃上一口水饺”。
臧健和“水饺皇后”的大名,由此传遍香港的大街小巷。
1983年,臧健和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机。
日本大丸百货公司老板要跟臧健和谈合作。
大丸百货曾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在国内外开有数十家连锁店,在香港也已经营了20多年。
原因是老板娇生惯养、重度挑食的小女儿一口气吃下了 15个“湾仔码头”水饺。
商业嗅觉敏锐的的日本商人马上意识到,这“湾仔码头”不是一般的水饺,一定有它的特别之处。
他找到臧健和,提出参观她的水饺工厂。
臧健和愣了:“我连个门面都没有,哪来的工厂?”
日本老板以给臧健和牌照为条件,让她在大丸公司的工厂里生产,用日式包装,以大丸公司产品名义出售。“我给你出资建厂,水饺贴我们的商标。”
然而臧健和拒绝了:“我辛辛苦苦创立的品牌没有了,一旦我的技术被学去,我的保障就完全丧失了。”
第三轮谈判中,日方终于同意沿用“湾仔码头”的牌子。
当日本老板问她将以多少价格批发给日资百货时,有意思的是,臧健和竟提出了一个“12.5元一盒”的“天价”。
要知道,臧健和当时一盒水饺的零售价是11元。
在香港经营了28年生意的日资百货老板承认:“你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以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卖货给我的供应商。”
双方签下了20年的合作条约,随着数百家超市的全面铺货,“湾仔码头”水饺在香港很快成为冷冻食品第一品牌。
1985年,臧健和拿出200万积蓄,在香港开设了第一间水饺工厂。
在香港回归前夕,臧健和周围一些生意伙伴和朋友选择移民去加拿大或欧洲,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
美国品食乐(pillsbury)食品公司盛情邀请臧健和前往美国工厂去考察。
臧健和看着美国食品公司先进的设备,有条不紊的管理制度,答应和他们合作。
1996年,臧健和终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斥巨资建造1200平方米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厂房,使“湾仔码头”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年TVB以臧健和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水饺皇后》播出,由陈松伶主演,更是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98年,臧健和与美国Pillsbury食品公司合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浦东建立的工厂正式投入生产,“湾仔码头”水饺正式打入内地市场。
其后,广州、北京的生产基地也纷纷投产,产品走向全国。
从那一年开始,湾仔码头由香港品牌真正的变为了中国品牌,并走向了世界。
1999年,湾仔码头水饺销售额达5亿元,牢牢占据华东冷冻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1年,全球第六大食品企业——美国通用磨坊收购了品食乐,其超强的资金能力帮助湾仔码头实现了更高速发展。
“料珍、味正、心意真”,在湾仔码头官网,臧健和的照片始终伴随这7个字放在显著位置。
从创业开始,臧健和就习惯从顾客的反馈中找出问题。
她秉承“顾客是衣食父母”的原则,要求产品质量必须有保证。
一位顾客来信,“买五盒水饺,煮了两盒全部开口”。
臧健和立刻开会找问题,后来发现是新来的一批工人培训不彻底,导致包装不好。
后来,臧健和亲自登门赔礼道歉,送上10盒饺子,并把那位顾客聘请为公司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师。
饺子的馅料她总是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肉,面粉也要用最筋道的。
为了选最好的肉作原料,臧健和不惜以高于市场平均价5倍的价格,亲赴肉厂选购。
当时猪肉厂的技术员感慨:“20多年了,第一次碰到像您这样的客商,不仅挑猪肉的品种、部位,就连肥瘦的比例都要计较!”
臧健和是个重情义的人,她办厂以来,只开除过一个员工。
一次她抽检发现了不合格的产品,便进行教育,岂料师傅竟不以为然地对她说:“反正咱们的品牌已经出去了,随便做做就行了。”
臧健和听到后很生气,辞退了这个师傅。
她说:“湾仔码头费尽心血、认真踏实才有今天,绝不能随便应付!”
“湾仔码头”水饺刚刚进入内地时,工厂员工包出来的饺子大小不均、不合格。
臧健和亲自下去培训。女工们笑着说:“真像做高科技产品,那么多要求,一二三四,不能错一点,不能差一点。”
臧健和说:“那你就当成高科技工人。绝不能差不多,而应该刚刚好。”
1999年臧健和到上海工厂检查工作时,发现有准备出厂的水饺不合格,她立即叫停,将不合格水饺全部倒掉。
“顾客是衣食父母”这句话没有人能比她更有体会,当初,走投无路的时候,是这碗水饺救了她。
她常对别人说:顾客愿意吃你做的东西,你自己的饭碗里也就有了吃的。如果不尊重顾客,恐怕我现在还是一个小贩。
湾仔码头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费尽心血,踏踏实实才有了今天。
她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都在码头上摆摊,有的人连小贩都做不长远,而我就是做小贩也要做最好的,外国人跟我合作并不是我运气好,而是我的饺子好。”
经过数年发展,湾仔码头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占有率排名第一。
2007年湾仔码头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017年,湾仔码头在内地的销售额占整个品牌的90%左右,销售点遍布全国逾200个城市。
臧健和骄傲地说:“普通的冷冻食品就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湾仔码头的产品却上得厅堂送得礼,为什么?因为我们这条生产线做出来的水饺煮出来,没人觉得是冷冻的产品不新鲜。”
臧健和带着湾仔码头完成了跨越式逆袭,成为了实打实的“水饺皇后”。
她吃了20多年的苦,对底层老百姓的日子感同身受。
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佳节,臧健和都会亲自下厨煮上水饺,挨个给一线员工送过去。
功成名就后,她不忘回报社会,捐款助力公益事业,带领员工当义工,捐助贫苦学生,为下岗工人、大学生作报告,鼓励她们自尊自强、艰苦奋斗。
在山东老家,她带头成立了“济贫救急基金会”,并在青岛投资建立了非营利性老人院。
由于常年疲惫,臧健和年轻时患上的糖尿病愈发严重,晚年视力下降很多,肾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心脏也不好。
在健康堪忧的状况下,臧健和依旧维持优雅精致的形象。
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慢条斯理地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直爽利落,出门戴上一串白色珍珠项链,再精心涂上口红。
从1977年开始,几十年如一日,臧健和一直用心钻研如何做出最好吃的水饺。在她看来,水饺总令人想起团圆、温暖、笑脸。
“小时候,跟着妈妈包饺子给一家人吃;长大了,包饺子给女儿、给朋友;后来,我包给13亿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们的水饺心里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她认为总有一天,中国饺子能和汉堡包、披萨一样成为全世界的美食。
2019年2月8日,这一天正是大年初四,人人都吃饺子的时候,“湾仔码头”创始人、“水饺皇后”臧健和逝世,享年73岁。
“生活就像爬山,今天我爬到了一半,但我并不满足,我并不认为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前面还有人,一个企业家永远不可以封顶。”
臧健和的一生都在践行永不封顶的目标,无愧为“华人之光”。
从一辆小推车开始,这位遭遇婚变、流落异乡白手起家的女强人,硬是把小小的水饺做成了年收入超过60亿的大产业。
她披荆斩棘的商业传奇故事,象征着中国人自强不息、敢于逆天改命的民族精神,给了所有行走于艰难的人生之路上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本文禁止转载,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