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对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在新任主席柯斯蒂·科文特里 (Kirsty Coventry) 的领导下,国际奥委会已正式敦促全球各大体育联合会,未来应避免在印度尼西亚举办任何赛事。
更为关键的是,国际奥委会同时宣布,将全面暂停与印度尼西亚方面就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所进行的谈判。
这一系列制裁的直接导火索,是印度尼西亚当局此前禁止以色列体操运动员入境,导致他们无法参加在该国举办的世界锦标赛。
国际奥委会方面明确设定了重启谈判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印度尼西亚政府提供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确保未来所有运动员(无论其国籍为何)均可入境参赛的前提下,国际奥委会才会考虑重启申办谈判。
印度尼西亚曾多次公开表达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的浓厚兴趣。然而,国际奥委会于本周三公布的这项决定,已使该国的奥运梦想基本破灭。
印度尼西亚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本月早些时候,在该国国内因以色列对加沙发动军事进攻而引发强烈抗议的敏感背景下,印度尼西亚政府拒绝向以色列体操运动员发放签证。
此举直接导致这些运动员无法参加上周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的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
印度尼西亚高级法律事务部长尤斯里·伊扎·马亨德拉 (Yusril Ihza Mahendra) 当时曾对外解释称,包括雅加达政府以及(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士理事会在内的多个团体,均反对以色列代表团参赛。
对于这一结果,以色列体操联合会公开回应称,印度尼西亚的决定“令人震惊且令人痛心”。
国际奥委会在周三发布的声明中还补充说,该组织将着手修改奥运资格的获取原则,以确保未来所有运动员,无论其国籍归属,均可顺利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赛事。

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已要求印度尼西亚奥委会和总部设在瑞士的国际体操联合会(FIG)的相关代表,前往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参加会议,以商讨此事后续。不过,会议的具体日期尚未公布。
目前,印度尼西亚与以色列两国之间并无正式的外交关系。在近期的加沙战争期间,印度尼西亚曾多次强烈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即便在本月停火协议生效后,其强硬立场也未曾改变。
这种强硬的立场,最终在雅加达的赛场上,凝固成了那几张被拒发的签证。奥林匹克宪章所倡导的“体育团结”与“普遍性原则”,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与国内高涨的民意面前,再一次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当赛场的大门因为国籍而被关闭时,它究竟是在捍卫一种道义上的原则,还是在无形中背离了体育精神本身?国际奥委会的制裁决定,试图在政治与体育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红线。但这道红线在现实中往往是模糊的。
对于那些在雅加达赛场之外,错失了机会的运动员而言,他们的损失是具体而真切的;而对于印度尼西亚而言,失去的或许不仅是2036年的奥运承办权,更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多元包容的机会。事件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题,却需要每个人认真作答:在一个日益撕裂的世界中,体育,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是否还能承载我们对于超越分歧、和平共处的朴素愿望?

体育与政治的边界应该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作者:卡洛斯·格罗曼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