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处暑忌口

文/申明洲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当这句诗在耳畔响起,我们便知晓,处暑已至。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宛如一位温柔的使者,轻轻拉开了秋的序幕,引领我们告别炽热的盛夏,迈向凉爽的金秋。

处暑时节,暑气渐消,凉意初显,早晚的微风拂过,带来丝丝清爽,仿佛在提醒我们,秋天真的来了。此时,天空愈发湛蓝,云朵愈发洁白,大地也渐渐染上了秋天的色彩,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在这个季节交替的特殊时刻,我们的饮食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些食物在处暑时节并不适宜食用,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处暑不忌嘴,郎中跑断腿。”在处暑这个特殊的节气里,我们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以下这些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

(一)寒凉瓜果:适可而止

西瓜堪称夏日消暑的 “标配”,鲜红的瓜瓤、清甜的汁水,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然而,处暑过后,就不宜再像夏天那样大快朵颐了。此时人体阳气内收,脾胃功能相对减弱,而西瓜性寒,过多食用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引发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就像我有个朋友,处暑后还每天抱着半个西瓜用勺子挖着吃,没过几天就开始闹肚子,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

除了西瓜,哈密瓜、梨子等寒凉瓜果也应适可而止。哈密瓜虽然香甜可口,但同样性寒凉,吃多了会加重脾胃的负担。梨子水分充足,有润肺止咳的功效,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处暑后大量食用生梨,可能会让脾胃更加虚寒,出现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等问题。

(二)辛辣食物:浅尝辄止

香辣诱人的烧烤、热辣过瘾的火锅,以及各种辣椒炒菜,一直是很多人的心头好。然而,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体容易出现秋燥的症状,此时如果还大量食用辛辣食物,无疑是 “火上浇油”。

辣椒中的辣椒素会刺激口腔和胃肠道黏膜,使人口干舌燥、喉咙干痒。同时,吃太多辛辣食物还容易导致体内火气过旺,引发皮肤冒痘、口腔溃疡、便秘等问题。我有个同事,无辣不欢,处暑后依旧每天吃辣,结果没几天就开始喉咙肿痛,脸上也冒出了好几颗痘痘,连大便都变得干结不畅,整个人都苦不堪言。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处暑后对于辛辣食物,还是浅尝辄止为好。

(三)油腻食物:敬而远之

金黄酥脆的炸鸡,咬一口外皮 “嘎吱” 作响,鲜嫩多汁的鸡肉瞬间在口中散开;肥而不腻的红烧肉,色泽红亮,入口即化,光是想想就让人直咽口水。然而,处暑后,这些高油高脂的食物还是要尽量少吃。

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人体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而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吃太多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问题。而且,过多摄入油腻食物还可能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引发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此外,处暑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运动量也会相对减少,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油腻食物,身体无法及时消耗这些热量,就更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所以,为了我们的肠胃健康和身体健康,处暑后还是要对油腻食物敬而远之。

(四)特殊食物:坚决说不

除了上述几类食物,还有羊肉、生姜、苦瓜等特殊食物,在处暑时节是坚决不能吃的。《饮膳正要》中就曾提到:“秋季燥热时,不宜多食羊肉”。苦瓜,那独特的苦味,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却甘之如饴。它含有丰富的 “苦味素”,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在夏季食用可以有效缓解暑热。然而,处暑后就不太适合吃苦瓜了。中医认为,苦味属燥,苦燥之品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和元气。生姜具有驱寒保暖、温中止呕、发散风寒的作用,在冬季或者患风寒感冒时,喝上一碗生姜红糖水,能让人浑身暖洋洋的,症状也能得到缓解。但在处暑后的秋季,就不太适合食用生姜了。根据中医养生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秋燥的症状,而生姜属于 “燥热” 之物,食用后会使身体内的燥热之邪更加旺盛,从而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处暑时节,我们应遵循 “少辛增酸” 的饮食原则,多吃一些滋阴润燥、健脾祛湿的食物,以帮助身体适应季节的变化。

处暑忌口,不仅仅是对食物的选择,更是对健康的一种投资。顺应节气调整饮食,就如同顺应自然的节奏翩翩起舞,让我们的身体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每一口食物,都可能成为健康的基石,也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处暑这个特殊的时节,忌该忌之物,选择适宜之食,让自己的身体在季节的更替中保持平衡与活力,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秋天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



#记录我的20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美文   处暑   散文随笔   食物   脾胃   节气   生姜   油腻   时节   人体   辛辣   寒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