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听单田芳,女听刘兰芳。”
这句江湖传言,曾是几代人的声音记忆。
她是刘兰芳,中国评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站上舞台”的女性说书人。
她不是“女版单田芳”,她是独一无二的刘兰芳。《岳飞传》《杨家将》《赵匡胤》……她一张嘴,就是千军万马,就是家国情怀。
她曾登上春晚,红遍大江南北。
谁能想到,这位在台上意气风发的老艺术家,她住在北京的老破小里,商演排到明年,连退休的念头都不敢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有个奇景:每到傍晚六点半,大街小巷突然安静下来,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都飘出同一个声音。工厂的广播喇叭下、村口的老槐树下、县城的百货大楼里,总能看到一群人围着收音机屏息凝神。那是刘兰芳在说《岳飞传》的时候,用 "万人空巷" 形容毫不夸张。
"那时候谁家要是有台收音机,能把半条街的人都招来看。"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刘兰芳的声音像有魔力,把岳飞的忠、秦桧的奸说得活灵活现。她嘴里的 "马踏銮铃" 能让你仿佛听见千军万马,她模仿的战场厮杀能让听众攥紧拳头。1980 年《岳飞传》在电台播出后,全国收音机销量暴涨,连小偷都趁着大家听评书的功夫作案 —— 后来这事儿还被编成了段子,成了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
作为中国评书史上第一位真正站上大舞台的女说书人,刘兰芳的出现打破了 "评书是男人活儿" 的规矩。她的台风利落飒爽,嗓子亮得像挂在天上的月亮,加上独创的 "眼神跟手势走,手势跟情节走" 的表演技巧,让评书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1983 年她登上春晚舞台时,全国观众守在电视机前,就为了听她那短短十几分钟的《评书小段》。
那些年,她和丈夫王印权走到哪儿都被认出来。去菜市场买菜,摊主非要多塞把菠菜;坐火车出差,列车员捧着本子求签名。有次在山东演出,散场后一群农民围着她的车不让走,硬塞来一篮子刚摘的山楂,说:"刘老师,您的书听得俺们心里亮堂!"
命运的重击却在辉煌时悄悄降临。1990 年代,25 岁的三儿子王鹏因病离世,这个打击让刘兰芳好长时间说不出话。她把自己关在屋里,一遍遍听儿子生前喜欢的评书片段,最后还是丈夫王印权劝她:"你得把书说下去,这也是孩子的心愿。"
可苦难没就此止步。2023 年,二儿子王玉又先她而去,这位经历过两次 "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母亲,在葬礼后第三天就重新站上了书台。有人劝她歇歇,她摇摇头:"我不能停,家里还等着我吃饭呢。" 如今 85 岁的王印权已经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他每次都要拄着拐杖送妻子去赶火车;60 岁的大儿子王岩事业平平,收入微薄,有时还得靠老母亲贴补。
去年二月的马街书会,零下两度的天气里,刘兰芳穿着单薄的绿色中式长裙站在雪中演出。台下近 30 万观众冒着严寒听她说书,有人举着手机录全程,有人跟着她的节奏拍手叫好。表演结束后,她裹着军大衣和年轻艺人交流,激动地说:"30 年我来这 21 次了,每次你们都往这一站,我好激动!" 有网友后来在视频下留言:"原来刘兰芳先生是女的,我才知道,估计我爸爸也不知道。" 更有人说:"听到她的声音,本来划走的视频又划了回来,这就是情怀啊!"
今年三月的河南赊店书会,她又带着《诸葛亮出山》登台。后台化妆时,年轻艺人围过来请教,她毫无保留地指点:"眼神要准,手势要稳,说 ' 斩马谡 ' 这三个字,声调得往下压,带着惋惜劲儿。" 演出结束后,她还要连夜修改第二天的书稿,老花镜滑到鼻尖上也顾不上推。
北京那套 "老破小" 的房子,藏着这位大艺术家最真实的生活。楼道墙皮斑驳脱落,电线像蜘蛛网似的缠在天花板上,门口堆着几个装道具的纸箱。屋里还是上世纪的 "老黄风" 装修,铸铁暖气片摸上去冰冰凉,客厅里没有像样的茶几,只有一张绿色小圆桌,这是刘兰芳写了几十年稿子的地方。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老人家生活极简:十几年不喝饮料,吃饭定量,从不吃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前是怕给儿女添麻烦,现在儿女或逝或弱,这个习惯倒保留了下来。可谁也想不到,这位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老艺人,最大的爱好竟是看穿越小说,每天还得给喜欢的作者打赏 50 块钱,骄傲地自称 "金主"。她笑着说:"看人家写 ' 重来一次 ',就觉得日子还有奔头。"
这份对 "重来一次" 的幻想,藏着多少遗憾啊。或许她遗憾没多陪陪早逝的孩子,或许遗憾年轻时为了赶场子没能好好照顾家庭,或许遗憾评书这门艺术如今的式微。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刷短视频、看直播,愿意静下心来听评书的越来越少。今年胡集书会虽然来了 65 个地方曲种、近 300 个节目,可台下观众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像刘睿希这样扎着红头绳表演西河大鼓的小学生,已经成了书会上的稀罕景象。
但刘兰芳从没放弃过。她的商演排期已经排到了明年,从山东到河南,从线下书会到线上直播,只要有机会就宣传评书。在今年胡集书会的拼版照片里,1987 年的她在寒风中呵着白气演出,2025 年的她依然在同一个书会激情开讲。她说:"八百载胡集书会养活了无数曲艺艺人,我肩负着传承的使命,要带着徒弟把评书这门艺术传下去。" 台下千余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有人喊:"刘老师,您就是活传奇!"
9月12日,《北京日报》上门采访时,正赶上王印权给妻子整理书稿。老人家指着一页纸说:"这里的 ' 枪挑小梁王 ' 得加两句旁白,不然年轻人听不懂。" 刘兰芳笑着拍他的手:"就你懂!"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老两口身上,画面温暖得让人眼眶发热。
如今的刘兰芳,依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奔波。她会认真回复网友的留言,也会在直播时教大家说评书的基本功;她既怀念 "万人空巷听评书" 的黄金时代,也努力适应短视频时代的传播方式。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那句话:"只要有人听,我就一直说下去。"
这就是 81 岁的刘兰芳:台上红衫似火,台下布衣如常;书里金戈铁马,书外柴米油盐。她的故事里,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有一位母亲的坚韧不拔,更有一位艺术家对热爱的毕生坚守。
当她的声音再次响起,你是否也会停下脚步,听听那穿越岁月的回响?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