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那个手握千亿资本的GIC,直接把蔚来告了,还把创始人李斌和前CFO都列为被告,罪名是“证券欺诈”。
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主权基金居然亲自下场起诉中概股,消息一出来,蔚来港股直接暴跌13%,美股夜盘也崩了超10%。蔚来不是新能源车企的标杆吗?为何会被告?这背后到底是蔚来真的犯了错,还是中概股又被资本当成“韭菜”割了?
要搞懂这事的严重性,首先得明白GIC到底是个啥来头,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投资公司嘛,有啥了不起的?
但这跟咱们平时听说的那些基金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新加坡政府的钱袋子,拿着国家的储备资金在全球搞投资,追求的是长期稳定收益,可不是那些靠做空割韭菜的短线机构。
这种级别的大佬,平时连新闻都很少发,更别说亲自下场打官司了,毕竟诉讼这事儿,又费钱又耗时,还容易影响自己的国际声誉,能让GIC撕破脸走到这一步,可见这事绝对不是小打小闹的财务瑕疵,而是真真切切触到了资本最敏感的红线,人家是真的被惹毛了。
再看被告蔚来,表面上那是真风光。横跨纽约、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手里握着上千座全球换电站,2024年交付量刚创了历史新高,怎么看都是新能源赛道的尖子生,前途无量。
但你要是仔细翻一下它的财报,就会发现光鲜亮丽的背后全是窟窿,2024年净亏损高达226.58亿元,同比还扩大了8.1%,折算下来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掉9.2万元。
一边是营收增长、交付量创新高,看着欣欣向荣;一边是亏损不断扩大、烧钱烧个不停,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诡异,而GIC的起诉,正好戳中了这个矛盾的核心。
答案其实就藏在蔚来最引以为傲的BaaS模式里,更准确地说,藏在蔚来和一家叫蔚能的公司之间的那些交易里。
老车主对蔚能可能不陌生,它是蔚来2020年联合宁德时代、国泰君安这些巨头一起成立的电池资产公司,专门负责电池租赁服务。
简单说就是咱们买车的时候不用花钱买电池,按月给蔚能交租金就行,本来是个降低购车门槛、吸引用户的好点子。
但在GIC眼里,这根本不是什么创新,而是蔚来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它的核心指控有两条,每一条都直指“证券欺诈”的要害,一点情面都不留。
第一条指控是“过早确认收入”。说白了就是蔚来把电池卖给蔚能的时候,不管用户有没有实际付费,就一次性把所有收入都算进了自己的财报里。
GIC说这根本违反了美国会计准则,按照规定,这种租赁模式的收入得按月慢慢确认,哪能一口吃成胖子?
数据说话最直观,蔚能2020年8月刚成立,蔚来当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就从28.5亿元暴涨到了66.4亿元,直接翻了好几倍,要是没有这笔一次性确认的收入,蔚来当年的财报得多难看?说不定就是亏损的局面。
而GIC恰好就是在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之间,也就是蔚能帮它把收入冲高之后,买了5445万股蔚来ADS。
现在倒好,蔚来股价跌了80%,这笔投资的损失可能高达5亿到20亿美元,换成谁谁不心疼?换做是你,花了这么多钱投资,结果发现自己是被虚假财报骗了,你能不生气、不想讨个说法吗?
第二条指控更狠,说蔚来隐瞒了对蔚能的控制权,蔚来对外一直说自己只持有蔚能19.84%的股份,不算控股,所以不用合并财报。
但GIC拿出了实打实的证据,说蔚能的业务完全被蔚来拿捏得死死的,电池的型号、采购的数量,甚至给用户的租金定价,全都是蔚来说了算。
这种情况下,蔚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独立公司,说白了就是蔚来的“影子公司”,完全听候差遣。那蔚来为啥要费劲隐瞒这种控制权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把电池资产放到蔚能名下,蔚来就能把巨额的电池折旧成本转移出去,自己的财报瞬间就好看了。相当于一边把卖电池的收入算进自己口袋,一边把折旧的成本踢给别人,两头占好处,这算盘打得也太精了。
干财务的朋友可能会想,会不会是中美会计准则理解有差异?毕竟两个国家的会计体系不一样,说不定是误会?
但这话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早在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研究就已经曝光过这个问题了,当时蔚来没当回事,市场也没掀起太大的风浪,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可GIC不一样,人家没声不响地一直在收集证据,直到现在才突然出手,这种后发制人的操作,恰恰说明GIC手里的牌很扎实,不是随便碰瓷找茬。
而且法院已经受理了这个案件,只是暂时缓缓解理,结合之前c的结果来看,这本身就说明这起诉讼有一定的合理性,不然法院也不会轻易受理。
其实蔚来在财务上一直都挺捉襟见肘的,只是很多人没太在意,2025年3月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营收增长18%,毛利率升到12.3%,看着挺亮眼的,但净亏损却扩大到了226.58亿元,亏损的窟窿一点没缩小。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费用结构,研发费用降了2.9%,可销售和行政费用却暴涨了22.2%,花了157.4亿元搞营销。
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NIOHouse,单店年运营成本就几千万,装修得跟豪华会所似的,这些钱砸下去,看似撑起了高端品牌的面子,实则把公司拖进了亏损的黑洞里,越陷越深。
别忘了还有换电站,建一座换电站要花不少钱,后续运营维护也得持续投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一边是疯狂烧钱搞营销、建换电站,一边是研发投入在缩减,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能不亏损吗?
现在回头看GIC起诉蔚来,真的不是偶然事件。从当年的绿诺科技到后来的新东方被做空,机构盯上的中概股不是少数,但这次不一样,起诉的是主权财富基金,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以前都是机构之间的博弈,大家互相角力,输赢都是商业层面的事;现在是国家层面的资本直接对中概股起诉,这分量完全不同,相当于给所有中概股敲了一记响钟。
至于为什么偏偏是蔚来?新能源车企里比它亏损多的、财务问题更明显的也有,怎么就它被盯上了?这里面其实有三个关键原因。
第一,蔚来的BaaS模式太特殊了,财务操作的争议点太突出,换电模式本身是个好创新,能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可一旦被用来做财务文章,就变成了最显眼的“靶子”,想不被注意都难。
其次,蔚来是三地上市的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大,告它能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通过起诉蔚来,给其他中概股提个醒,让大家都规矩点,别再玩财务套路。
第三,GIC的损失实在太大了,作为长期投资者,它不光是想通过诉讼挽回点损失,更想通过这个案子给所有中概股立规矩,告诉大家资本市场不是游乐场,不能把投资者当傻子糊弄。
这件事儿,不光是给蔚来敲响了警钟,更是给所有新能源车企都上了一课,其实看一家车企会不会爆雷,负债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它的财务透明度。
现在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特斯拉、比亚迪一众大牌都在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小。
有些企业为了维持股价和融资能力,就开始在财务上动歪心思,想通过各种操作美化财报,蒙骗投资者,但资本市场的容忍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中美跨境监管越来越严的背景下,财务透明比什么都重要,耍小聪明迟早会翻车。
当年中概股多风光啊,百度上市当天涨了353%,神州矿业一年涨10倍,就算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中概股都是美国基金经理的救命稻草,大家都抢着买。
可现在呢?2010年到2012年,退市的中概股比新上市的还多,大家对中概股的信任度早就不如从前了。
这次主权基金起诉蔚来,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以后中概股去境外上市,面临的监管会更严,投资者的追责也会更苛刻,想蒙混过关根本不可能。
说到底,资本市场的规则其实特别简单:创新可以,但不能玩套路;融资可以,但不能骗钱,新能源行业本来是个朝阳赛道,大家拼的应该是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
蔚来这件事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不管企业做得多大、名头多响,只要触碰了财务合规的红线,就会被资本反噬,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得擦亮眼睛,不能只看表面的增长数据,深层次的财务健康度才是决定企业能否走得远的关键。
中概股这些年在海外市场的日子确实不好过,监管压力大、做空机构围剿、投资者信心不足,这次又加上主权基金的起诉,更是雪上加霜。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未必是坏事,或许能倒逼中概股企业更加注重财务规范和信息披露,淘汰那些只想靠资本运作圈钱的公司,让真正有价值的企业留下来。
毕竟资本市场最终还是看实力说话,那些脚踏实地做业务、坚守合规底线的企业,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而对于蔚来来说,这场诉讼既是危机,也是考验,能不能挺过去,关键要看它是否真的存在财务欺诈,以及后续能不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不管结果如何,这件事都将成为中概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告诉所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里,没有谁能永远蒙混过关,诚信和合规才是最硬的底气,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赚钱,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