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孽!央视怒批、国务院点名,这2位坑害百姓的网红彻底凉凉

文|瓜田里的猹

编辑|影娱先锋


好消息,这2位坑骗百姓的网红官方被点名,这次他们将受到彻底整治。

在百姓心里,国家其实早就该这么做了。

否则几百年来建立的社会信任的地基将面临崩塌。

在古代,同类相残是易肉而食;在现代,同类相害是“背后捅刀”。

有些互联网商家不仅掏你的钱,还想害你的命,可怕得很!

说到底,我们只是想买到一件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怎么就那么难呢?

01.点名就是态度!

有人说有关部门放任互联网带货平台不管,只一味地说一些假大空的言论,但是这次点名展现了国家整顿行业的坚决态度。

在以往的提醒中,为了给一些商家留下生存空间,往往不会直接点名,可谓是非常注重隐私保护了。

这次却直接曝光了东北雨姐和三只羊的恶劣行径,给消费者出了口恶气。

先是2024就被曝光的东北雨姐虚假宣传案,当初红薯粉条的事情被爆出是因为消费者上门讨公道反被打。

后来相关部门立刻展开调查,这一查就如白岩松所说,像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送检成分显示是木薯不是红薯,与宣传中所打的“纯红薯淀粉”旗号大相径庭。

在“知情与否”的问题上,雨姐更是欺瞒调查人员自称“不知情”,却在官方调查结果出来之后立马改口,这简直是“不跳黄河心不死,不见xx不落泪”。

当大家的视线都在虚假宣传上时,央视早已开始深挖东北雨姐存在的问题,主打的就是“扒得裤衩子都不剩”。

记者发现,她的房子是租的,视频是一段一段反复打磨之后合成的,甚至晚上都不在租的“土房子”居住。

而且,在夫妻两人名下共有30余个公司。

听到这个数字,敏感的人就得琢磨了:“注册这么多公司干什么呢?”

一方面,多个小公司可以通过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偷逃税收。

另一方面,她旗下那么多徒弟,一个公司分一个徒弟,这样就算有一个塌房,其他的不至于受到影响,是互联网行业典型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思路。

但她的这些小动作都逃不过央妈的法眼。

最终,雨姐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一百余万元,账号封禁,公司停业整顿。

在新闻播报的全程,无打码无声音处理,没有给雨姐留任何脸面。

再说“三只羊”,也是2024年就已经翻车。

广东的月饼,他们非得说成是香港的,不仅冒充品牌月饼,甚至还带了点看不起国货的样子。

还有那个牛肉卷,说是澳洲谷饲的,实际只是调制肉,并非原切牛肉。

三只羊同样也是因为虚假宣传被罚了六千多万,也被要求停业整顿。

虽然他并没有像雨姐一样,被央视新闻单独拎出来调查、谴责,但是他被罚款的数额却说明了他到底坑了消费者多少钱!

就在两方人马都在计划着怎么把网络这碗饭端回来时,央视再次出手。

在8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监局宣布要彻清网购平台,还特别点名“东北雨姐”和“三只羊”,这也预示着他们被行业彻底封杀。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他们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还妄想能够“死灰复燃”吗?

就像人民网评价的那样,他们没有把流量转化为值得信赖的品质,那将深陷公众信任泥潭无法翻身。

但他们将虚拟经济的弊端撕开了一个口子,也算是让影响力有了点用。

02.虚拟经济弊端放大

众所周知,虚拟经济的弊端早已冒头,但是却因为过于受害的消费者过于散乱,影响力也不够大,所以一直都没有官方的处理。

但随着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虚假宣传已经成为了“产业链”,虚拟经济的无序扩张已暴露出系统性风险。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46万余件,同比增长三分之一,其中虚假宣传投诉占比7.27%,同比上升显著,售后占比大于四分之一,数据惊人。

而经典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凉山助农案”,虚假“助农”利用消费者同情心售卖非梁山产地的核桃、蜂蜜等产品,涉案金额3500万元。

在罚款出来后,网络上都在传当网红果然赚钱,但虚拟经济的“繁荣”往往建立在数据造假之上。

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部分网红通过买粉、刷单刷评制造虚假流量,一条标价50万元的广告,实际转化率不足1%。

这种“皇帝的新衣”式狂欢,最终透支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这让人想起前些年,不少人都对实体经济唱衰,但是谁说实体经济活不下去?

03.谁说实体经济活不下去?

相比之下,实体经济的可靠性正在凸显。

客户看得见摸得着,能上门维权,还能精准举报,简直是以上问题的克星。

实体经济有合同纠纷,能够通过文本等白纸黑字的记录追溯;有质量问题,轻的当场就能看出缺斤少两、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重的也能够当面起诉,不至于出现无可追求,维权无路的情况。

况且,目前各地正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手段扶持实体经济,算是为实体经济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例如江苏省推出各种贷款优惠产品,对科创企业首贷贴息,2025年一季度发放的专项贷款超1.2亿元。

你看,雨姐等网红不就是在用政府对于实体企业的政策支持钻漏洞吗?

更何况,实体经济并非一成不变,现在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速度逐渐加快,也就是政策所谓的数字技术的“赋能”。

例如汕头玩具产业通过跨境电商分销平台,将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日均发货量超10万件;南澳县海洋养殖引入“经营健康指数”数据产品,帮助养殖户获得低息贷款,降低金融风险。

这种“实体经济+数字技术”的模式,既保留了线下体验的优势,又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所以,谁说实体经济不行,跟现在虚拟经济的乱象相比,那简直是太行啦!

结语

怪不得国家总说发展实体经济,原来只有那条路才最稳当。

当然,虚拟经济发展空间相对较大,也相对新颖,但是却四处漏风。

两条路无非是各有利弊,可无论哪条路,商户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良心经营”。

部分参考资料:

光明网|“三只羊”“东北雨姐”被点名

环球时报|“东北雨姐”事件始末

中工网|“卖惨网红”售假冒凉山农产品该当何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9

标签:财经   国务院   央视   百姓   经济   实体   虚假   消费者   国家   红薯   弊端   产品   公司   贷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