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手机屏幕依旧亮着,弹幕滚动得飞快。有人还在刷剧,有人盯着手机等一条迟来的回复,也有人正准备开启又一局游戏。
小林平时天天熬夜,一两点才睡都算早的。可前几天突然想“改过自新”,晚上十点就强迫自己躺下,结果第二天醒来反而头昏脑涨,全身无力,一整天都提不起劲。
他说还不如接着熬夜,起码第二天精神还算正常。
这种事其实并不少见。很多长期熬夜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好不容易早睡一次,怎么反而更难受了?不是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吗?那为什么一尝试调整作息,就被反噬了?
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其实背后牵扯到身体的一套复杂调控机制。长期熬夜本质上就是在干扰身体的生物钟。
正常情况下,人类的作息是受一个叫做“昼夜节律”的机制调节的,大脑中的一个叫做“视交叉上核”的部位会根据光照、活动等信号来决定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该醒。
而熬夜会打乱这个节律,让身体误以为深夜还是白天。
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凌晨两点才睡,身体各项机制也会围绕这个时间来安排,比如褪黑素的分泌推迟,肠胃蠕动时间也延后,甚至体温和激素水平都发生了调整。
这时候突然在晚上十点就躺下,身体其实根本还没准备好进入睡眠状态,就像是强行在白天关掉开关,不仅难以入睡,就算睡着了也不深,常常半夜醒或者做很多梦。
睡眠质量的好坏,跟“入睡时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早睡≠好睡。如果身体生物钟还处在“夜猫子模式”,强行早睡反而会进入一种“非自然”的浅睡眠状态。
这种状态不但不能恢复身体,反而容易让人醒来之后感到更累。数据显示,那些有慢性熬夜习惯的人中,有超过四成在突然调整作息时,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白天困倦等反应,这其实就是“生物钟时差反应”。
再者,熬夜人群常常伴随其他问题,比如白天咖啡摄入量过高、夜间进食频繁、长期光照暴露异常等,这些都会叠加干扰睡眠机制。
尤其是入睡前刷手机,这种蓝光刺激会进一步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入睡。而很多人即便决定早睡,还是躺在床上忍不住看手机,结果就是躺得早,睡得晚,反而让睡前焦虑加剧。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身体对“睡眠规律变化”的适应是需要时间的。哪怕是向好的方向改变,也不能一蹴而就。生物钟的调整通常需要7到14天才能出现明显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睡眠研究会都曾指出,突发性作息改变不仅不能带来积极作用,还容易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碍。
特别是那些有“晚睡强迫症”的人群,他们之所以熬夜,并不只是因为任务多、娱乐多,而是习惯成了生理反应,到了点就不困,强迫自己睡反而更焦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神经系统和激素水平的配合问题。长期熬夜会让皮质醇维持在较高水平。皮质醇本该在早上上升、晚上下降,但熬夜打乱了这个节律,导致夜间皮质醇也很高。
而一旦强行早睡,皮质醇与身体其他“准备入睡”的机制脱节,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有数据表明,睡眠结构中最关键的“深度慢波睡眠”阶段,通常在入睡后的前两个小时出现,若此阶段被打乱,将影响整晚的修复功能。
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常见,叫做“睡眠惯性”。简单说就是从深睡状态醒来后的一段短暂迟钝期。熬夜党由于深度睡眠不足,本身就更容易在突然早睡后陷入“深睡反弹”,从而早晨醒来特别不清醒,像是被什么重锤砸了一样。
这种“睡多反而累”的情况,并不是早睡造成的,而是身体在尝试修复长期透支时出现的“恢复性重启”。就像手机电量过度透支之后,充电头两个小时并不能马上恢复正常速度。
从心理层面来看,熬夜已经成了很多人缓解压力、争取“自我时间”的手段。在白天高压运转的生活下,晚上成为唯一可以随心所欲的时间段。
哪怕第二天会后悔,仍然控制不住地继续刷剧、刷短视频。此时如果突然被要求早睡,反而可能诱发一种“被剥夺感”,情绪上就容易更焦虑、烦躁,哪怕睡着了也不踏实。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一旦开始早睡,第二天精神状态反而比平时更糟糕。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应该改变熬夜习惯,而是说改变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可以每晚提前15分钟入睡,持续几天后再继续提前一点,这样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同时配合早起晒太阳、白天适量运动、避免午睡时间过长等方式,慢慢让生物钟回到正常轨道。还有人尝试使用褪黑素辅助调节,也可以尝试,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那些因为偶尔早睡反而更难受的人,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说明这个身体已经被夜晚模式“绑架”太久了。
一晚的早睡,解决不了长期紊乱的作息问题,反而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不适反应。但这并不是改不过来的理由,而是提醒人们: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方法。
如果总是忽略这种不适,只相信“反正熬夜也没事”,那才是真的危险。长期来看,熬夜与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情绪障碍、记忆力减退等都密切相关。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城市青壮年中约有七成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其中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熬夜对健康的严重影响。
最后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哪怕睡眠节律相似,反应也可能完全不同。
真正的改变,从认清问题开始,也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别让短暂的不适,成为继续熬夜的借口。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02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白皮书》
《昼夜节律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
《褪黑素与睡眠调节的机制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