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路透社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抛出尖锐问题:“如果只有次优协议,中国是否愿接受?到时中国是否会退出谈判?”这个问题直指当前全球贸易博弈的核心矛盾——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各国是妥协还是抗争?郭嘉昆的回答清晰坚定:“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经贸分歧……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
何为“次优协议”?全球三大案例揭示本质。首先,当特朗普4月宣布对欧盟征收对等关税时,欧盟选择暂停报复性关税,幻想“以拖待变”。然而美国步步紧逼,27日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美国将对欧盟关税从威胁中的30%降至15%,但欧盟需投资6000亿美元并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一名欧洲外交官坦言:“特朗普精准测算出我们的痛苦阈值。”这种“先让步、后谈判”的策略,使欧盟丧失博弈筹码,被迫接受这个他们认为并不理想的协议,却也是欧盟现在能得到的最好结果。前欧盟官员格奥尔格·里克莱斯更直言:“若4月就配合中国反制美国,欧盟本可获得更好条件。”
其次,22日,日本接受美国15%统一关税,同时开放汽车、大米市场,甚至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日本在国家安全上依赖美国保护,因此“往往不得不选择对美妥协”,被迫接受不平等协议。另外,对比鲜明的是,中国在4月美国将“对等关税”飙升至145%时,立即启动“关税反制+规则博弈+战略威慑”组合拳:对大豆等农产品精准打击共和党票仓州;发布《美国履行世贸规则报告》揭露单边主义;强化稀土出口管控形成“非对称威慑”。这套策略最终推动美国回到谈判桌,促成5月日内瓦协议——中美同步取消91%加征关税,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
郭嘉昆的回应绝非外交辞令,而是中国贸易谈判战略的浓缩。“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直指美国“对等关税”的非法性。4月美国对华145%关税严重违反WTO非歧视原则,而中国反制严格遵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条,未超美方加税范围。这种“以规则对抗强权”的策略,赢得欧盟、东盟等第三方支持。
中国拒绝复制日本模式(单方面开放市场)或欧盟模式(预先让步),坚持平等、权利义务同步。特朗普关税政策正引发链式反应。一是供应链加速逃离美国,“一个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形成。”墨西哥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激增,越南电子元件投资增长187%,东盟承接中国转移的中高端产能。
二是美元霸权遭遇反噬,4月全球“去美元交易”浪潮下,美债收益率暴跌,黄金价格飙升。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警告,贸易政策正削弱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三是中国“一带一路”对冲风险,202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28%,新能源产业链通过马来西亚等RCEP国家维持78%全球份额,多极化格局已成。
当欧盟懊悔“早该与中国联手反制”,当日本发现妥协换不来尊重,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已昭示道路选择:拒绝“次优协议”不是姿态,而是对贸易公平性的生死捍卫。中美第三轮会谈的成败,将取决于美国能否认清一个事实:当供应链重构已成定局、多极贸易蔚然成风,霸权逻辑终将被时代抛弃。而中国手中的筹码,不仅是稀土与市场,更是70亿人渴望公平发展的民心所向。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