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津河三河镇街段 武都发布
福津河,又称三河,古称紫水。西魏置覆津县,治今三河镇,唐景福元年(892年)将覆津县改名福津县,故名福津河。明万历《阶州志》云“紫水州东八十里,出福津入白龙江。汉封玺书,用武都紫泥,今失其处。” 清《阶州直隶州续志》载:‘紫水在州东八十里。源出故福津县,西南流,注白龙江,汉用紫泥出此水(《通志》)。’即指今三河水。” 《武都县志》说:“三河:由郭河乡郭河,玉皇乡福津河,三河乡三河3条河组成。郭河发源于绿化沟,过郭河乡驻地,经下成家,至三河乡驻地和三河(福津河)交汇;玉皇河(福津河主流)发源于八石沟、经张家底下,至玉皇乡驻地,到三河乡驻地与郭河汇流;三河发源于阳山(赵家庄),过姚沟门,经歇台坝,到宜家河,汇合于郭河和玉皇河(福津河),然后再经竹杯里到大安庙,流入白龙江。
该沟长为27公里,流域面积564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66立方米/秒,一般立方米/秒,最小0.1立方米/秒.三河两岸植被差,山体破碎,夏秋遇暴雨时,泥石流随洪而下,为患甚烈。”
三河流域寺院、道观多,以广严院、清平寺、福津寺、岷山寺最为著名。其中,广严院被2019 年10月16日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寺院占地约三十亩,寺内及外墙周边有因寺而植的巨柏九株,最大者高逾四十米,胸径二米七,小者胸径也在二米以上;另有千年国槐二株。这些古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定为省级文物树。广严院原名“福津弥陀禅院”,始建于西汉初年,后毁于五代十国的战火。又屡次重建,多被损毁。
现存南宋《福津县广严院记》碑载:“院故名弥陀旧庐,至嘉佑中,改赐今名。绍兴中,为涨潦啮坏,始相今址,迁而新之。起于绍兴三十一年,成于乾道九年,凡十又二年。”现存广严院残余为北宋风格。民国时,广严院被征为粮库,收纳福津河流域、后五区(今武都区洛塘片)、外纳、桔柑等乡所交“皇粮”; 新中国后直至八十年代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粮库”才终结。后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镇清末民居遗存颇丰,以杨坪村帅家大院、寇家大院,宣河村王家大院最为著名。帅家大院、寇家大院为四合建筑,结构精巧,虽经“5.12”地震,仍完好无损。
三河镇有民国武都专员丁玺所建小学一所,土木结构,工艺精湛,两进两院,计教室七间,教工宿舍及办公用房若干。现仍为三河镇中心小学所用。
自古以来,“三河”就是这一地域政治、文化的中心,更是区域内乃至周边地区当然的货品集散地。与琵琶镇交界山麻崖子梁,为武都入川的必由之路。兵荒马乱的年代,常有打劫的“棒客”或三或五、或十或八啸聚岭上,故下川客商出武都城行“八十里”后,多在三河云集,凑足力量,方结队过山。这就助推了三河镇的繁荣。明清时期,三河口长年聚集着大量采购“大红袍”花椒、红芪,贩卖“府绸”、茶叶的川商。20世纪90年代省道205线改造毕,居民在省道两侧建屋开店,规模更巨,旧镇之外,新街长两里许,人口两万余众,成东路重镇。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