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餐饮品牌西贝就之前的争议做出了最新回应,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概括来说,其核心调整就是将一系列菜品的制作环节,从原先的中央厨房,大规模转移到了各个门店进行现场制作。比如,儿童餐的牛肉酱和牛肉饼要改成门店现做,烤羊肉串要门店现切现串,手撕椒麻鸡要门店现煮等等。
之所以我们今天还要再次专门讨论这件事,并不仅仅是想评论一家企业的经营决策。而是我想借着这个热点的机会,和大家聊一聊背后那些被公众普遍误解的食品安全知识。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这些看似“顺应民意”的措施,可能恰恰是一次在安全、监管和消费者利益上的“倒退”。
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现做”等于“新鲜”,等于“安全”。但从现代食品工业管理的角度看,这恰恰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一个核心的原则是:流程越是标准化、人为干预越少,系统性风险就越低。
大型中央厨房的生产模式,本质上是把烹饪“工业化”了。它可以引入严格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从原料采购、加工流程到温度控制,每一步都处在严密监控之下,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而当这些流程分散到全国上百家门店的后厨时,不可控的变量就急剧增加了。每一家门店的卫生状况、每一位厨师的操作规范、甚至是厨师当天的心情,都成了新的风险点。这种风险不仅包括无意的失误,更包括了人性的复杂。比如去年就有新闻曝出,有厨师为了掩盖菜品菌落超标而往里投放止泻药;更不用说我们在一些社会新闻中看到的,个别学校食堂采购来源不明的“僵尸肉”、使用生了蛆的绞肉机。在标准化的密封料理包模式下,厨师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动机去这么做。
用一个不恰当但很直观的类比,我们更信任现代化药厂生产的、有明确品控的密封药片,还是某个药店老师傅当场手搓的药丸?道理是相通的。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正是现代工业保证安全和品质的核心逻辑。所以,一个反直觉的结论是:工业化的预制,其系统性风险比分散的现场制作更低。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可以用一个思想实验来说明:
假设要为一座 10 万人的城市供应油条。
方案 A:由一家大型食品工厂统一生产,那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只需要盯住这一家工厂即可,可以进行驻厂监管,对生产线、原材料、成品进行高频次的抽检。
方案 B:由分布在全城的 1000 个小摊贩现场制作,请问需要投入多少监管力量,才能实现和方案 A 同等强度的监管?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我想提出另一个反直觉的结论:越是您对监管的力度不放心,就越有理由相对相信预制菜。 这不是因为现代的预制菜有多么完美可信,而是因为古老的、分散的现制菜模式,其内在的监管难题让它更加不可信。如果依然有读者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直觉,那么我可以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肯德基和街边早餐摊同样都卖油条,你觉得监管谁更容易一些?是拥有标准化供应链的肯德基,还是每一家都得单独检查的现炸油条小摊贩?”
门店现做,无疑会大幅增加人力和后厨运营成本。将原本由中央厨房集约化完成的工序,转移到寸土寸金的门店后厨,成本的上升是必然的。
有人会说:只要餐厅不涨价,那消费者不就一定能得了实惠吗?
这种想法可能过于理想化了。商业行为的核心驱动力是利润。在成本显著上升而售价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如果要维持利润率,就必然会寻求其他的“节流”方式。比如:菜量在不知不觉中缩水,或者在不影响菜品名称的前提下,改用成本更低的同类食材。最终,消费者可能花了同样的钱,却在分量或品质上付出了代价。
这里,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反直觉的社会经济学结论:有时候,正是消费者基于情感和直觉的行为习惯,反而将自己推向了只能买到廉价和低质产品的境地。
这是本次争议中最能体现“反科学思维”的一点。许多网友认为,保质期长得“吓人”的食品就是充满了防腐剂,是不健康的。这其实是对现代食品科学的巨大误解。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核心认知:保质期长,恰恰说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得极好,包装技术过硬,有效隔绝了外界污染。
而保质期越短的食物,说明微生物越容易在其中滋生和繁殖,其安全风险反而越高。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 一杯现做的果汁或糖水,常温下可能几小时就变质;而一罐可乐,利用现代罐装技术,保质期可以长达 12 个月。
● 一瓶生牛乳,即使冷藏,保质期也只有几天;而一罐密封的婴儿配方奶粉,保质期可以长达 24 个月。
有没有发现?可乐和婴儿奶粉,正是许多人观念中那种“工业的、罐头的、保质期‘长得吓人’的预制食品”。从来没有人对着一罐婴儿奶粉说“这太可怕了”吗?没有。
婴儿奶粉保质期 2 年,图源:自己拍的
但人们之所以信任它们,并不是因为真正理解了背后的科学道理,比如巴氏杀菌、无菌罐装等技术如何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大多数人信任灌装可乐和婴儿奶粉,甚至从未意识到它们也是“预制食品”,仅仅是因为这些是“自己出生时就有的东西”,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上的接受,而不是理性的接受。
将“保质期短”等同于“安全、新鲜”,是一种被商业营销长期引导而产生的直觉谬误。
我知道,每个人的口味是不同的。但作为一个科普人,我的职责不是告诉大家该喜欢吃什么,而是尽可能地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西贝的这次调整,无疑是顺应了当前大众的情绪和直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市场策略,但仅从安全性、稳定性、可监管性等理性层面考虑,我很难说它是符合现代食品工业逻辑的,甚至也未必真能让菜肴变得更好吃。
用统计和概率的眼光看现象,相信证据和逻辑,而不是单纯依赖感觉——这正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所在。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再面对类似的争议时,就能多一份清醒和理性,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些知识和思维方法,其实在我之前的科普书籍《吃货科学指南》中,也有过更为详细的探讨。
其实在西贝的回应措施中,最令我扎眼的,是第一条“西贝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这作为西贝的经营策略,或者宣传策略,我无意指手画脚。但作为一个科普人,我觉得这不仅是在污名化他们自己的过去,也是在参与污名化转基因食品。只不过,一篇文章无法同时面对两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上的大敌,今天就不详述了。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