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冯德莱恩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欧盟将自主决定关税政策,拒绝配合美国对华制裁。
但就在三天前,欧盟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明确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企业",此时,中国正严控稀土出口,140份申请仅批准四分之一,欧洲企业人人自危。
欧盟到底在打什么算盘?稀土管控起了什么作用?
657
9月下旬,德国人彦辞的电话快被打爆了。
这位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办公桌上堆满了会员企业的求救信,内容大同小异,都在问同一个问题:稀土什么时候到货?
彦辞递交给中国政府的140多份稀土出口许可申请,获批的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这是什么概念?就像一家饭店订了一百桌席面,结果只送来二十五桌,剩下的客人饿着肚子等。
欧洲的工厂可等不起,德国宝马集团的生产线上,工人们眼巴巴地看着空荡荡的原料仓库。
没了稀土永磁体,电动车的电机就是一堆废铁,法国阿尔斯通的高铁项目,因为缺少关键材料,眼看着要违约。
荷兰飞利浦的医疗设备部门更惨,核磁共振机器需要的钆元素供应不上,医院的订单只能一拖再拖。
问题出在哪儿?说白了,欧洲人把全副身家押在了中国稀土上。
数据不会骗人:欧盟98%的稀土永磁体来自中国,这个依赖度,比美国的80%、日本的92%、韩国的95%都要高,可以说,全球最离不开中国稀土的,就是欧盟。
更要命的是,稀土这玩意儿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瑞典发现了百万吨级的稀土矿,听起来很美好。
但从开采到量产,至少需要15年时间。而且环保组织早就盯上了,批文能不能批下来还两说,中国这次出手,可以说是精准到位。不是全面封锁,而是控制节奏。
对钐、钆、铽、镝这些中重稀土元素实施更严格的出口许可制度。这几种元素,恰恰是制造高性能磁铁的关键材料,少了它们,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精密仪器统统要歇菜。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急得跳脚,警告说稀土断供将导致欧洲绿色转型延迟5到10年。
这还不是最糟的。意大利国防部的内部报告显示,要是稀土断供持续半年,军工生产都得受影响,F-35战斗机每架要消耗400公斤稀土材料,断了货,战斗机也得趴窝。
就在欧洲企业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问题摆在了欧盟领导人面前:继续跟着美国对华强硬,还是向现实低头?
9月22日,冯德莱恩在镜头前义正言辞。
她说,关税政策欧盟会"自主决定",拒绝配合美国对华加征100%关税的要求,这话说得漂亮,很多人当时都以为欧洲硬气了,终于敢对美国说不了。
但往前翻三天,9月19日,欧盟刚刚通过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
冯德莱恩亲口说,这一轮要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炼油厂、石油贸易商和石化公司",欧盟外长卡拉斯也站出来帮腔,说要对"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中国企业下手,看明白了吗?这就是欧盟的政治平衡术。
表面上拒绝了美国的全面要求,背地里换了个方式继续干。不对所有中国商品加税,但挑几家公司出来打。不说是因为中国,而说是因为俄罗斯。
这样一来,对美国那边有交代了。你看,我动手了,只是方式比较"委婉"。
对中国这边呢?他们可能觉得,我只动了你几家公司,又没掀桌子,你应该能理解我的苦衷吧?这哪是什么独立自主?分明是两边讨好,两头不是人。
说一套做一套,当全世界都是瞎子?冯德莱恩这出戏演得,连好莱坞都自愧不如,为什么欧盟只能玩这种两面下注的把戏?往深了说,还是因为手里没筹码。
面对稀土断供的威胁,欧盟不得不向中国妥协。但美国那边又不能彻底得罪,毕竟安全上还得靠人家罩着。
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着急,汽车工业是命根子,断不起稀土,法国盘算着能源安全,对俄罗斯石油还有念想,中东欧的小国家,各怀心思,谁也说服不了谁。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就公开质疑:"再次退让是正确的做法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可质疑归质疑,该认怂还得认怂,中国手里捏着稀土这张王牌,欧洲想摆脱?做梦吧。
欧盟的困境,说穿了就是两个字:依赖。
安全这块,得靠美国大哥罩着,俄乌冲突一打,欧洲的防务更离不开美国了,特朗普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提要求。
经济这块,又离不开中国的生意,不光是稀土,新能源、高科技产品,欧洲哪样都得从中国进口。
布鲁塞尔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直言不讳:欧盟在资源博弈中缺乏有效筹码。
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是事实。欧盟既没有美国的全球霸权,也没有中国的资源优势,夹在中间,只能走钢丝。
柏林经济研究所的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稀土全面断供,欧盟GDP将损失0.8到1.2个百分点,电动汽车产业倒退5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推迟实现。这个代价,欧盟承受不起。
反观其他国家,美国虽然也依赖中国稀土,但人家财大气粗,投入200亿美元搞本土开发。
5年后见效,成本是中国的3倍,但至少有个盼头。日本跟越南、蒙古建立合作,虽然规模有限,也算是有备无患,欧盟呢?既没有美国的财力,又没有日本的执行力,只能被动挨打。
更要命的是,欧盟内部一盘散沙,德国想要稀土保工业,法国盯着能源安全,小国家各有各的算盘。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形成统一的对华立场?中国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可以说是精妙绝伦。
一边严控出口,制造压力;一边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批符合条件的申请,既显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也为中欧对话留下空间。
冯德莱恩在采访中暗示,欧盟可能通过与中国建立稀土加工合资企业来缓解供应链压力。
这与美国试图完全"脱钩"的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说到底,欧盟是被现实和中国的反制打败了,而不是什么"自主决定"。
这场稀土博弈,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什么是真正的独立自主?不是看你敢对谁说"不",而是看你有没有能力让别人不敢对你提要求。
欧盟以为自己是棋手,其实从头到尾都是棋子,美国敢提要求,是因为知道欧洲的命门在哪儿。
中国敢不出声,只用一张小小的许可证就能让欧洲紧张,也是因为掌握了关键资源,冯德莱恩口中的"独立",说白了就是在别人设定的框架内做选择。
这种"独立",就像是让你在被打左脸还是右脸之间做决定,然后告诉你这是"自主选择"。
反观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布局,掌握了稀土产业链的完整优势,从开采到精炼,从加工到应用,每个环节都有控制力。这才是真正的战略自主。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经济格局。
对中国而言,稀土管制不仅是反制手段,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30年前全球稀土需求将增长7倍,中国的供应链控制力将进一步增强。
对欧盟而言,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所谓的"战略自主",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往后看,类似的"认怂"剧情还会反复上演。除非欧盟能够在关键资源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否则永远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在冯德莱恩表态后,特朗普政府罕见地放缓了对欧盟的制裁施压。
看来美国也明白,单边主义这条路,走不通了。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制裁都可能引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后果。
中国通过稀土反制,不仅捍卫了自身利益,更向世界展示了新兴大国在战略博弈中的智慧与韧性。
这场稀土博弈,把欧盟的底裤都扒光了。嘴上喊着"独立自主",关键时刻还不是得看别人脸色。中国手里捏着稀土这张王牌,欧洲想摆脱?做梦吧。
往后看,全球稀土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中国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欧盟要是还在那儿装清高,下次"认怂"的姿势只会更难看。
说到底,国际关系就是实力说话。你觉得欧盟还有机会翻身吗?评论区聊聊。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