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饮巨头在华布局22年,明目张胆卖预制菜,中国生意却更好了

文|清扬

编辑|清扬


当下的餐饮市场,“预制菜”三个字就像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代表着口感差、没营养,甚至是餐饮业的“堕落”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有一个日本的餐饮品牌在中国颇受欢迎,更神奇的是,它在中国已经布局了二十多年,毫不避讳地宣称自己是预制菜的“集大成者”,可生意依旧很好。

这个在中国市场闯出一片天的日本品牌是谁?和国内预制菜相比,它有何过人之处?

先谈钱不伤感情

在中国对预制菜充满敌意的市场里,一个来自日本的餐饮品牌却活成了一个奇葩。它不仅毫不避讳自己是预制菜的“集大成者”,甚至把工业化流程当作核心竞争力来炫耀。

更神奇的是,这家店在中国已经稳稳当当布局了二十多年,生意不仅没黄,反而越来越好,被无数囊中羞涩的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奉为“意大利大众食堂”和“平民西餐救星”。

这家店,就是萨利亚。

一边是口诛笔伐,一边是门庭若市。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让人不禁想问,消费者到底在抵触什么?

是我们真的无法接受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食物,还是我们无法忍受商家用工业品的成本,向我们收取“大师现做”的价格?

萨利亚的成功,或许恰好解开了这个谜题。

它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证明,只要你敢把价格做到极致,再用绝对的坦诚把底牌亮给顾客,所谓的“信任悖论”根本就不存在。

在中国消费者早期的认知里,吃西餐是件挺有讲究的事。它通常与特定的纪念日、重要的约会联系在一起,代表着一种需要仰视的仪式感和不菲的开销

大约在2010年前后,在一线城市里,走进一家西餐厅,消费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可萨利亚的出现,就像一个闯入者,粗暴地扯掉了西餐那层华丽的桌布。

当菜单上赫然印着12块钱一份的披萨,14块钱左右的意面,甚至一份正经的牛排套餐也不过40块上下的时候,那种关于西餐的高价认知体系瞬间就崩塌了。

它毫不客气地将西餐从偶尔为之的高端消费,直接拽到了可以随时光顾的日常快餐轨道上。

颠覆性的定价策略,精准地击中了那些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客群。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党,或者年轻人来说,5块钱一碗的牛肉面是他们熟悉的廉价快餐。

萨利亚用一个稍微高一点但完全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选择,一种毫无心理负担的西餐体验。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惊叹:在萨利亚吃一份热气腾腾的牛排,算下来竟然比自己去菜市场买块同等分量的生牛肉还要便宜。

这背后,是萨利亚创始人正垣泰彦在品牌初创时期就洞悉的商业本质。他曾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测试市场:将菜单价格直接打三折。

这次激进的实验让他得出一个结论,消费者真正追求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正宗”口味,而是实实在在的“高性价比”,人们对“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有着天生的敏锐直觉。

所以,萨利亚从一开始就绕开了关于口味、文化和传统的复杂故事。它用一个清晰的权衡选项告诉消费者:在这里,你可以用快餐的价格,享受到一份体面的、超出预期的西餐。

这个“超出预期”,正是它所有价值感的核心。当价格本身已经低到无可辩驳时,它就成了最坚实的信任状,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暂时放下对“是不是现做”的执念。

厨房消失了,工厂搬进来了

如此惊人的低价,难道是靠偷工减料或者牺牲品质换来的吗?如果这么想,那就太小看萨利亚了。

它的低价,源于一场彻底效率革命,一场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贯彻到极致的产业实践。

为了保证蔬菜供应的稳定和低成本,萨利亚干脆在日本福岛自己开辟了4200亩的农场,专门种植经过优化的、产量更高的专属生菜。

为了规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像核心的牛肉和奶酪酱等原料,则由品牌在澳大利亚的自有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再发往全球。

当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半成品,通过严格的0到4摄氏度冷藏和零下18摄氏度冷冻的冷链物流,汇集到中国的七大区域枢纽,再配送到门店时,高达九成的菜品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复杂的加工工序。

门店的后厨,与其说是厨房,不如说是一个高效的“总装车间”。这里甚至见不到菜刀,厨师们的工作被简化为加热、解冻和简单的摆盘组合。

这种极致的工业化分工,带来了惊人的效率和精度

披萨饼底的厚度误差被严格控制在0.3毫米以内,确保了每一份产品的口感都高度一致;后厨的出餐速度快到令人咋舌,据说能在短短9分钟内上齐菜单上的75道菜

公司内部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听起来很硬核的部门——“工学部”。这群人的工作,就是像研究精密仪器一样,去优化餐厅运营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会重新设计餐盘的形状,确保服务员能单手轻松托起三盘;他们会给拖把装上喷水装置,省去反复弯腰蘸水的动作。

通过这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门店的清洁时间被从行业平均的一个小时,硬生生压缩到了三十分钟。

就连开店选址,也有着一套精密的成本控制算法。萨利亚的“113策略”,即选择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但坚决不租临街的昂贵铺位,而是藏在商场的二楼、三楼甚至地下

这种独特的选址规则,使其租金成本仅占营收的13%,远低于行业普遍的20%到30%。所有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最终都转化成了消费者看得见的、颠覆性的低价。

我就是预制菜,怎么了?

解决了价值和效率两大难题后,萨利亚还剩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跨越信任的鸿沟。毕竟,预制菜行业之所以在中国市场面临普遍的抵制情绪,很大程度上并非产品本身的原罪

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其他食品安全事件,历史早已证明,问题往往出在监管缺位和信息不透明,而非技术本身。

消费者对预制菜最核心的不满,其实是一种“被欺骗感”。很多商家偷偷使用料理包,却从不告知顾客,并且心安理得地按照“大厨现炒”的标准来收费。

正是这种价值与信息的严重错配,才点燃了公众的怒火。面对这个行业难题,萨利亚的选择是反其道而行之。

它不藏着掖着,反而选择了一种近乎“炫耀”的姿态,将自己的底牌完全公开。

它主动发布纪录片,详尽地展示其中央厨房里自动化设备如何高效运转;它甚至出书,把从供应链管理到门店运营的全部细节都公之于众。

这种极度坦诚的姿态,相当于与消费者重新签订了一份透明的契约

它在用行动宣告:“没错,我们就是预制菜。我们之所以能卖这么便宜,正是因为背后这套强大而高效的工业化体系在支撑,我们没有隐瞒任何事情。”

这一下,原本可能引发质疑的“预制菜”标签,摇身一变,成了其“低价高性价比”模式最合理、最硬核的解释。

消费者恍然大悟:原来便宜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听起来还挺厉害。当信息差被填平,所谓的“欺骗感”自然烟消云散,信任也就随之重建。

萨利亚用最坦率的方式证明,消费者并不愚蠢,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工业化生产的食物,但他们绝不接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当作傻子

笔者观点

萨利亚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将餐饮业进行彻底工业化改造的故事,它在中国市场实现了约25亿元营收和4亿元利润,并且计划在2035年前将在华门店扩展至千家。

显而易见,它在中国市场很成功,所以说,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被当做资本家挣钱的“大怨种”,只要挣的钱花的有所价值,消费者是愿意为商品买单的。

企业们想要走得长远,出路就只有一条,尊重消费者。尊重他们的钱包,更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价值、效率与透明度能够真正统一时,才会收获消费者的喜欢和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美食   明目张胆   日本   中国   巨头   布局   生意   餐饮   萨利   消费者   西餐   低价   价格   中国市场   高效   价值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