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基建领域再度传来震撼消息,中国正上演一场扣人心弦的能源大逆转。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重大决策:核准浙江三门、广西防城港、广东台山、山东海阳、福建霞浦等5个核电项目,共涉及10台机组,总投资额超2000亿元。
一次性核准10台核电机组,如此力度,堪称罕见。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去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文件中,有一段表述格外引人关注:
“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要知道,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这是中国首次在最高规格的官方文件里,明确使用“加快”一词来推动核电项目发展。
以往官方文件在提及核能时,总是谨慎有加,着重强调“安全第一”。诸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等表述屡见不鲜。
事实上,积极推进核电站建设的并非只有中国,其他大国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
2023年,法国取消了“核电占比降至50%”的目标,转而全力支持新建核电项目;
2025年2月,英国首相府宣布,将批准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建设更多核电站;
同样在2025年2月,韩国政府宣布,将在2038年底前新建两台1400MWe级核电机组;
印度计划到2032年新增18台核电机组,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22.4吉瓦,实现翻番;
就连曾深受核电之害的日本,也重启了核电计划,试图将核电在其电网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从9%提升至20%。
为何短短数年间,因核污染担忧而一度陷入停滞的核电产业,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何能源领域历经多轮变革,核电最终能强势回归,再度站上能源舞台的中央?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来临,背后释放的信号意义非凡。
14年前的福岛核电站事故,曾给核电行业带来沉重打击。
以中国为例,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这六年间,中国未批准任何一个核电机组,核电行业陷入“冰冻期”,相关企业业绩低迷,从业者士气受挫。
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国核电”的股价更是下滑了53%。
然而,2019年成为核电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中国重启新核电机组审批工作,自此核电建设迈入蓬勃发展的爆发期,审批进程持续提速,核准机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9年核准4台,2020年同样核准4台,2021年核准数量增至5台,2022年大幅跃升至10台,2023年继续保持10台核准规模,2024年更是一举核准11台……
今年,核电发展势头愈发强劲。4月27日,一次性核准10台机组,这一举措彰显出核电发展的强大动力。若后续8个月内再核准几组机组,年度核准纪录将被轻松打破。
当前,中国在核电建设领域成果斐然。已建成且稳定运行的核电机组达58台,装机容量约6000万千瓦,规模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正在紧锣密鼓建设、未来可投入使用的核电机组有54台,装机容量同样约为6000万千瓦。将已建和在建核电机组数量相加,中国核电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不过,从核电装机量以及发电量占比来看,中国与全球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目前,法国、美国、俄罗斯的核电占总电量比例分别约为70%、20%、20%,而2024年中国核能发电占比仅为4.73%。
但按照当下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乐观。预计到2035年,中国核电发电总量占比将提升至10%左右,届时将与当前全球平均水平持平;到2060年,这一占比有望达到18%左右,与当前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相当。
这表明,中国核电建设热潮至少还将持续30多年,核电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机遇,各省市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均出台了扶持核电产业发展的政策。上海的目标是,到2027年将核电产业规模扩大到700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也在积极申请核电站。
2024年11月15日,湖北咸宁发布《咸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到“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全力争取内陆核电突破”。
或许有读者会感到疑惑:“核电站不都应该建在海边吗?”其实,在内陆修建核电站是国际惯例。美国98台核电机组中有84台分布在内陆,其中密西西比河流域就有32台核电机组。
此时此刻,中国核电的迅猛发展已势不可挡。
全球各国为何在能源政策上突然转变风向?前几年还在陆续关停核电站,如今却又大力推进核电发展,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
简而言之,核电具备其他能源难以企及的显著优势,其中三大关键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在各类发电方式中,核电的综合竞争力堪称翘楚。
相较于污染问题突出的火电,核电站无需建造高耸入云的烟囱,也不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更为友好。
与依赖自然条件的水电、光伏、风电相比,核电站的运行稳定性更高,能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发电,且发电量能够精准调控。
从发电效率来看,核电更是表现卓越:尽管核电装机在全国总装机中的占比不足2%,但其发电量却接近全国总发电量的5%。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累计装机量占比高达42.09%,发电量占比却仅有19.43%。
水、火、风、光等能源各有利弊,唯有核电堪称能源领域的“全能选手”。
其次,当前全球局势动荡不安,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贸易战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各国纷纷将“能源安全”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
以欧洲为例,过去曾存在一个小型能源循环:俄罗斯向西欧输送大量廉价天然气,用于发电以满足欧洲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一能源输送通道被切断,西欧国家不得不重新构建电力体系。
在重建电力体系的过程中,选择何种能源形式成为关键问题。欧洲人曾一度对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电力寄予厚望,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今年4月28日,葡萄牙和西班牙遭遇全国性大停电,导致交通瘫痪、通信中断、商业活动停滞、医疗系统陷入混乱。数万乘客被困地铁,数千万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如此大规模的停电事故,或许正是因为当地过度依赖光伏和风电,这些能源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发电量波动剧烈,从而导致电网稳定性极差。
最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电力需求必将持续增长。
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AI产业,而AI产业的基石是算力中心。算力中心都是“耗电狂魔”。调查显示,数据和算力中心每处理1G数据大约需要消耗电力13kWh。
在中国,AI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自然会加大东部地区的耗电量。用电量上升,发电量就得跟上。
要在东部兴建发电站,选择何种类型最好呢?东部缺煤,搞火电站成本较高;东部地势落差小,水电不太好搞;光伏和风电发挥不稳定会影响算力中心运转。算来算去还是应该在海边多建几个核电站。
可见核电大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攀登AI科技树的进程,极为关键。
全国上下都在大搞核电站建设,很多人会产生疑虑:“安全性如何保障?”
不用担心。在核电安全性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运行的核电机组和研究堆从未发生INES2级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安全运行业绩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从数据上看2023年中国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高于美俄法等主核国家33台机组为WANO综指满分同样位于世界前列。
这源于技术的进步。三代核电技术的革新让中国核电的安全性显著提升。中国三代核电技术配备了一四套冷却反应堆的安全系统作为核电站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地震、海啸等极端情况。
就算冷却失败堆芯真的发生了熔毁中国核电站还配备了能动与非能动两套方案进行堆腔注水封死压力容器的底部将融化的放射性物质控制在核岛内。
进一步假设如果这些方案失效、堆芯发生爆炸那也不用担心核电站的有毒气体往外泄露。
因为核电站安全壳两层之间还采取了负压设计能保证环形区域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就算发生严重破损也是吸收外部空气而不是内部往外漏。
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很安全了而第四代核电技术更安全。在山东半岛最东端平稳运行着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就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也被称为“不会熔毁的核反应堆”。
即使遇到严重事故在没有人为和机器干预的情况下核电站的反应堆堆芯也不会熔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这是核能安全的最高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核电站的建设与运营成本显著低于国外,建设进度更是远超他国。中国核电项目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猛进,得益于政府与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土地使用成本低廉,融资成本也极具优势,这是其他国家核电项目难以企及的。
大规模的资金注入,如同强劲引擎,推动核电建设速度一路飙升。以广西白龙核电一期工程为例,作为国家电投在广西开发的首座核电站,其计划工期仅56个月,两台机组总投资约400亿,建设效率之高令人瞩目。
不比不知道,对比之下差距立现。法国弗拉曼维尔核电项目,不仅延误了长达12年之久,成本更是总计超过190亿欧元,其中还包含高达30亿欧元的“额外融资成本”,与中国核电项目的高效与成本控制形成鲜明对比。
放眼全球,中国核电更是实现了“走出去”的壮举。作为中国核电的璀璨名片,“华龙一号”早已走出国门,成功落地巴基斯坦和阿根廷,展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强大实力与广泛影响力。
展望未来,中国“核电狂魔”有望像高铁一样,驰骋于更多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能源供应贡献中国力量。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稳定、可靠且高效的核电站,无疑能为人们提供极大的安全感。而核电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力量的整体进步。
大国崛起,核电必将成为引领潮流的急先锋。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