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从研发到飞上蓝天,每一步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它的出现本是打破国外客机垄断的希望。
可现实却是,空客的订单不断落地、新机快速投入运营,C919的大规模应用却好像还隔着一层。
这种“一冷一热”的反差,让不少人心里打了个问号:难道C919真的撑不起中国民航的场子?三大航花这么多钱买空客,就不怕被说“不捧国产”?
航空公司说到底是做生意的,买飞机不是买纪念品,得算明白“每一分钱能不能赚回来”。
2025年东航发布的运营报告里有组数据很实在:一架窄体机每天要飞够10.5小时才能不亏,要是停一天,光机场租金、机组待命费就得亏20多万。
去年东航计划新增50架窄体机,跟商飞沟通后发现,C919最快只能交6架,剩下的44架要是等,就得停掉12条热门航线。
光这一项一年就得少赚18亿,换谁也不会这么选。
空客能接住这个需求,靠的是成熟到“流水线”的产能。天津空客总装线现在是两班倒,一条线每月能装8架A320NEO,从签合同到交付最快只要5个半月。
更关键的是,空客的飞机“拿来就能用”:三大航机队里本来就有400多架A320系列,飞行员不用重新考执照,维修人员不用学新技能,连零部件仓库都能共用。
南航之前接收的10架A320NEO,第二天就投入了曼谷航线,首航客座率就到了85%,这效率是C919比不了的。
还有个绕不开的坎是“飞哪里”,2025年三大航的国际航线收入占比都超过了30%,国航的欧洲航线、南航的东南亚航线、东航的日韩航线,全得靠有欧盟或美国适航证的飞机。
C919现在只有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之前试着飞了趟香港,光是申请航线许可就花了几十天,更别说飞巴黎、悉尼这些需要国际认证的地方。
要是真把国际航线的飞机换成C919,相当于让跑长途的货车只能在村里转,航司根本扛不住这个损失。
其实C919这两年的进步已经很明显了,2023年5月刚商业运营时,它只敢飞上海到成都这一条线,每天就一班。
到2025年7月,已经能飞18条国内航线,每天最多飞6个来回,安全飞行时间也突破了3.2万小时,承运旅客超过210万人次。
去年年底东航做过一次乘客调研,82%的人觉得C919的座位空间比A320宽,76%的人说飞行时更稳,这些都说明,C919不是“中看不中用”。
但它的“短板”也很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产能。商飞2024年说要把C919产能提到50架,结果全年只交了13架;2025年又把目标提到75架,可上半年才交了9架。
为啥这么慢?去南昌商飞分公司看看就知道:总装车间里,有3架飞机等着进口的航电系统,还有2架卡在发动机安装环节——不是工人不努力,是供应链跟不上。
C919有40%的零部件要从国外进口,去年美国那边的一个传感器供应商延期交货,直接导致2架飞机晚了2个月才出厂。
国际认证的“拉锯战”更让人着急,2024年10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专家来中国考察C919,回去后给出的报告里提了23个需要补做的测试,光“极端低温环境下的反推性能测试”就得在西伯利亚的机场等3个月窗口期。
商飞本来计划2025年拿到EASA认证,现在看至少要拖到2028年。没有这个认证,C919就进不了欧盟市场,连跟空客、波音在国际上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还有个隐性问题是“维护成本”,C919是新机型,维修体系还在搭:国内能修它发动机的修理厂只有2家,换个起落架得等15天;而A320的维修厂全国有11家,换个发动机3天就能搞定。
2025年3月,南航有架C919因为航电系统故障停场,等配件等了8天,光这一趟就赔了140多万。这种“修不起、等不起”的情况,让航司不敢轻易多买。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有困难,三大航也该多支持C919。
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大航其实是C919最早的“金主”:2010年C919还在图纸阶段,国航、东航、南航就各订了20架。
2022年C919拿到适航证后,三大航又各增订了几十架,现在累计订单已经到了300架。
可为啥还买空客?这里面藏着“市场换时间”的门道。
空客不是白拿2400亿的,合同里写得很清楚:要把天津总装线的技术转移比例提高到65%,还要帮中国培养200名总装工程师。
现在天津工厂里,中国工程师已经能独立完成机翼对接——这个环节以前全靠法国技师手把手教,现在中方团队3天就能搞定。
更关键的是,空客还把部分零部件采购转向了中国企业,比如机身复合材料部件,现在有40%是国内厂商生产的,这些技术和经验,其实都在帮C919完善供应链。
买空客也是在给C919“减压”。2025年国内民航市场需要新增120架窄体机,要是全压给C919,商飞的生产线肯定要崩,反而会因为赶工出质量问题。
现在空客接下70%的需求,相当于给商飞留了3年时间去完善产能和供应链。
就像当年高铁发展,先买西门子的技术,再慢慢消化,最后造出复兴号——航空业比高铁复杂10倍,更需要这种“慢慢来”的耐心。
还有个国际博弈的考虑,这些年美国对波音的补贴争议不断,欧盟和美国打了十几年的航空贸易战。
中国多买空客,一方面能让欧盟在航空技术上对中国更开放,比如EASA在C919认证上能更灵活。
另一方面也能压一压波音,2024年波音在中国的订单只有12架,比2019年跌了87%,这种“扶空抑波”的策略,能减少美国在航空领域对中国的“卡脖子”风险。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C919啥时候能真正“站起来”。好消息是,2025年,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完成了第1000小时的高空台测试,推力达到了138千牛,比进口的LEAP-1C还高3千牛。
商飞已经确定,今年年底会有2架C919装上长江1000A进行试飞,要是顺利,2027年就能批量装机。
到时候C919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能从60%提到85%,再也不用看国外供应商的脸色。
产能方面也有进展,南昌商飞分公司的第二条总装线今年9月就能投产,这条线采用了新的“模块化装配”技术,把原来需要15天的机身对接缩短到5天,投产后每月能装5架C919。
加上上海的两条线,2026年C919的年产能就能突破100架,2028年有望达到180架,到那时候,三大航就不用再急着买空客了。
国际市场的突破口也在找,2025年5月,C919完成了首次“一带一路”国家演示飞行,在印尼雅加达机场停留期间,有3家东南亚航司表达了采购意向。
这些国家对适航证的要求更灵活,只要中国民航局和当地民航部门互相认可,C919就能进去。
商飞计划2026年先进入印尼、马来西亚市场,等积累了2年的国际运营数据,再去冲击欧盟和美国市场。
最后想说的是,看待C919和空客的关系,不用非黑即白。
波音从第一架客机到成为行业巨头,用了52年;空客从成立到追上波音,用了38年。
C919从2008年立项到现在才17年,能做到今天这个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2400亿买空客不是“不捧国产”,而是给C919一个“学走路”的时间和空间。
等它的产能上来了,国产发动机装上了,国际认证拿到了,到时候不用谁去“捧”,它自然能在蓝天上撑起一片属于中国的天空。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